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宣纸画、丝绸画、烙画、沙盘画……绘画方式多样,但您听说过用以裘皮作画的吗?几块色彩各异的动物毛皮经过沙师傅的设计缝纫便能化作山水风光、飞禽走兽、亭台楼阁!沙师傅何许人也?他叫沙良桂,是一位亲切又健谈的回族老人,也是一位爱好绘画的匠人,更是临沂市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传承本地传统裘皮制作技艺,以针线为笔,用皮草作画,绘世间美好,抒胸臆心志。
缘起画中,如饮醍醐。作为临沂市的北大门,沂水县马站镇人杰地灵,更是千年商埠。在这片富美的土地上,回族同胞用各类动物皮毛进行创作的历史长达700余年。改革开放后马站镇皮毛厂更是办得红红火火,虽只是将简单的图案拼到裘皮褥子上,或是加工成虎皮或豹皮的仿制品,就吸引了无数外地客商纷至沓来,而裘皮画的故事也就此展开。1985年一位香港客商慕名而来到皮毛厂,恰好遇见了沙良桂正在制作带有大熊猫图案的狗皮褥子,栩栩如生的大熊猫一下吸引住了他,便上前说道如此精美的图案为何不做成挂画,让大家都能看到。就是这句话一下打开了沙良桂的思路,心想不如干脆抛开了制作兽皮的限制,直接以皮毛为画,从毛中求画,让猛禽走兽,山水田园,跃然皮上。
毛中求画,独具匠心。在沙良桂家虽然上学不多但从小酷爱美术,毛笔字、水墨画都粗通大略,拥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加之祖传裘皮工艺,让其对皮毛特质的了然于胸。单单是普通的狗皮,他便能从中分辨出七十多种颜色,通过毛色深浅浓淡变化、便能在他手中产生出过渡自然的色彩。再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不久后便成功地创作出了第一幅裘皮画,之后更是大展身手,将裘皮画的技艺发扬光大,更是很快成了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妙笔丹青,刻章琢句。裘皮画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其创作绝非易事。一幅看似简单竹枝熊猫图,需经过设计、选材、软化、洗皮、下料、平铺、缝制、装裱八个步骤,耗时3个月之久,而画中横斜疏影的竹枝更是需要沙师傅通过毛色搭配、毛势走向精心设计才逐渐成形,最终方能呈现出远近浓淡变化,单单是其中一片小小的竹叶便有“介子”“个子”等不同的造型。沙师傅曾说道:“这个东西就是功夫包,先不算别的,就说这上面的字吧,四个字就够我捯饬一天的。”由此便可知,裘皮画的每个细节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
画龙点睛,呼之欲出。为了表现出雄鹰眼睛的灵动,硬币大小的眼球要按黑瞳、黄睛、眼白的层次结构,利用相应颜色狗皮做椭圆或者抛物线相结合的处理,霎时间猛禽之王桀骜不驯所向睥睨的精神劲呼之欲出。由于眼白等处弧度的渐变,皮子渐窄到“无立针之地”,稍一不留神就会锁破皮子前功尽弃,一只眼睛就要用一天的时间来揣摩、裘皮画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些针头线脑的琐碎中。
画中有诗,绘心中真情。作为一名老党员,沙师傅更是将自己的信仰与对党的忠诚融汇到了自己单位作品之中。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沙师傅怀着激动心情想要用一幅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于是经过6个月的辛勤创作,一幅名为《江山永固》的裘皮画在7月1日当天创作完成,各色浓淡相宜的皮毛化作了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河水,让沂蒙老区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跃然纸上!同样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每逢举国欢庆的大喜日子里沙师傅都会用倾注心血的作品来表达了对祖国的质朴情感。
沙师傅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是他对裘皮画的热爱不减分毫,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日益精进,手工活做起来游刃有余。现在沙师傅最大的心愿便是能有更多懂皮、懂画的手艺人能够加入裘皮画到创作中来,搭起台,唱好戏,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通讯员 刘镇瑞)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