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村的历史文化故事

2023-12-28 08:0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志英
play

  孟母被世人尊称为中华贤母,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成为中华母亲的典范。沂水县杨庄镇有村名曰“孟母”,这是孟子之母仉氏墓地及祠庙在此的缘故。

  孟子生活的时代,沂水地处鲁国东北部边缘。孟母村北距穆陵关不足20公里,而临朐县刘家营(战国时“嬴”地)南距穆陵关只有15 公里,这些条件正与《孟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相符合。孟母村南北各有一村庄叫“仉林”,孟母姓仉,而仉林村及沂水县并无仉姓。

  孟子的父亲孟激曾在莒国做过官,仉林一带正是莒国北部边界地区。孟激在莒国做官时娶了当地女子仉氏。孟父在孟子3岁时去世,孟母生活贫困,在邹国没有什么依靠,于是就在自己的家乡带着孟子迁徙生活。后来孟子学成后,奔走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孟母跟随儿子居住齐国,在齐国去世。也许是孟母遗愿要回自己的家乡安葬,也许是当时的情势无法回邹国安葬,于是孟子才把母亲安葬在了沭水环绕的这个地方——现在的孟母村。

  据老人们介绍,孟母庙占地约二亩,围墙由青砖砌成。进入大门是一道东西砖花墙,花墙有左右两个门通向后面的正院--孟母祠。祠庙主要建筑是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殿,大殿前檐由两根圆木立柱支撑,木柱上没有文字,柱子下端座在石鼓(柱础)上。殿内有两个彩塑“神像”,在北墙正中位置的是孟母;位于东山墙面对母亲的是孟子(历代村民称为“孟母奶奶”“孟叔叔”)。孟母祠的后面是座巨大的坟墓,坟墓也有砖砌围墙,占地约一亩,坟墓周围有一片粗大的柏树,这些柏树在抗战期间被日寇砍伐架设了沭河桥。

  1966年冬,巨大的孟母墓坟堆在大破“四四旧”的浪潮中被铲平了。孟母庙里原有20多通石碑,其中有四、五通是四楞子(四方体)石碑。这些从拆除庙宇到“农业学大寨”时期的几十年里,被陆续毁坏殆尽,现在只能找到几块石碑的残片了。

  近年来,孟母村修建了村史馆,记录了有关孟母的历史文化资料,举办孟母文化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很多中小学校也来孟母村开展研学旅游活动,聆听老师讲解“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育儿故事,感受“亚圣”孟子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作者:李志英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