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领头雁 一心谋发展 | 记沂水县人大代表刘成军

2024-10-24 08:29: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瑜
play

  一生学农、爱农、为农、惠农。他12年如一日,把农业工作写在异乡大地,用青春在广袤的大地上诠释出为农恪守一生的信条、用脚步在田间地角丈量出她爱农、助农的情结。

  他是村民口中的支书“老刘”,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是接地气的“带头兵”。他用双脚丈量土地,走进群众心里;他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用“百种方法”带动群众增收,他就是来自沂水县崔家峪镇的县人大代表---刘成军。

  心系百姓,聚焦矛盾促和谐

  作为人大代表,刘成军通过用心用情履职,让更多的“民声”被听见,让更多的“急、难、愁、盼”被解决。

  “最近垃圾桶清理又不及时了,到了夏季,气味难闻”“我家自来水好像管道破裂,能不能帮助维修”……在日常走村入户、听取民意的过程中,刘成军围绕村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自从担任人大代表开始,他就没有一刻停下忙碌,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的院子里,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基层治理方面,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主动介入、尽责履职,努力化“坐等上访”为“下村走访”,及时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力争把每一件矛盾纠纷都化解在一线。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刘成军当选为沂水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后,他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除了发展产业,还要收集民情,了解群众期望,履行代表职责,努力当好群众的代言人,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他全面响应省市县号召,建设和美乡村,带领村骨干力量,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先后投资80余万元,打大口井、小口井90眼,铺设地下管道5000米;硬化道路3万平方米,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新安装高清摄像头8个,村庄实现监控全覆盖。

  “这几年路修好了,环境卫生变好了,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我们自己又在合作社务工,既能照顾好家庭,又有可观的收入。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了。”村民激动地说。

  根植土壤,聚焦产业促振兴

  崔家峪镇上泉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相对较晚,缺乏可持续增收的村集体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选准最具优势的产业。他坚持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借助本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全面升级打造现代渔业园区,在原有鱼池的基础上覆盖长70米、宽20米的保温大棚,采用保温采光棚膜,提高鱼池空间温度,解决北方不能养加州鲈鱼的短板。同时,在鱼池上方构建循环水立体养殖模式,采用层架势基质栽培技术,培育无污染绿色蔬菜,实现多茬蔬菜反季节栽培和高密度水产养殖。2亩地的“鱼菜共生”种养模式等同于20亩的常规蔬菜种植和50亩的水产养殖,一组养鱼池一年可以产鱼5万余斤,收入110万余元,合作社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2万元,实现了“带动一群,造福一村的”的加法效应,谱出一条“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群众撑起了“致富伞”。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发展产业的路子是对的,村民们从中也切切实实提高了收入,真正将上泉村的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有的人大代表身兼数职,而有的人大代表没有兼任其它职务,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政治性极强,能够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有公心,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他们为了乡村的事业,为了老百姓渴望的眼神,为了选举时许下的诺言,放弃自己的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大代表履职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实践证明,人大代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履职尽责中。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基层工作者,他很平凡,只不过是他能时刻走在群众前面、想在群众前面和干在群众前面,在他心里想的是农民、念的是农业、装的是农村。(通讯员 张瑜 )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