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李洪鹏 临沂报道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总有一些身影散发着耀眼光芒。他们怀揣无畏担当与炽热初心,为乡村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澎湃动力。张洪茂,这位来自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作为派驻沂水县四十里堡镇金场村的第一书记,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自驻村以来,他秉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的坚定信念,将物资帮扶、基建升级、产业振兴与红色传承紧密融合,带领金场村踏上 “强基础、兴产业、聚民心” 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米面油”到“暖心灯”,民生帮扶见温度张洪茂初到金场村,便将目光聚焦在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上,他化身“民生保障员”,多措并举织密困难群体兜底网。他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携手食品协会、爱心人士,累计发放2万余元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将关怀送到困难群众、老党员及老年人手中。春节前夕,300份春联包带着“第一书记的祝福”走进家家户户,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同时,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捐赠电脑2台、打印机1台,推动村级事务“云端办理”,有效提升为民办事效率;联合“蒲公英”公益组织安装15盏太阳能庭院灯,解决老年人夜间出行难题,被村民亲切称为“洪茂暖心灯”。
从“泥水路”到“振兴道”,基建攻坚显力度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题,在张洪茂的努力下得到了彻底解决。他勇挑重担,担任起 “基建突击队长” 的角色,在单位帮扶的基础上,自筹商混130方(折合3.6万元),完成村西1公里主路拓宽、村东0.5公里主街改造及1.5公里破损路面修复,总硬化面积2630平方米,同步修建排水渠、埋设弱电管线;随后,又协调资金50万元,对主干道实施沥青铺设工程,硬化面积7460平方米,惠及沿线100余户村民,有效提升村民出行质量;新建400平方米停车场并配套充电桩,既缓解了村庄主街交通拥堵、停车混乱的问题,又填补了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空白,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赞誉。
从“红薯窖”到“共富链”,产业振兴加速度为了让金场村走上产业振兴的道路,张洪茂转型为 “产业领航员”,构建起 “光伏 + 蜜薯” 的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绿色能源筑基,引进企业承建的400KW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建成后可为集体年增收1.1万元,16户村民户均年收益超1000元,实现“屋顶生金”。二是蜜薯产业裂变,通过整合各级资金300万元,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蜜薯加工车间,2024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今年,他乘胜追击,积极盘活闲置校舍,打造现代化加工厂,争取资金100万元,开发小包装蜜薯、面粉及粉条产品加工项目,预计年产值突破300万元,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从“无名碑”到“精神丰碑”,红色传承铸忠魂金场村红色底蕴深厚,张洪茂驻村后,以 “守护红色根脉” 为己任,将烈士纪念设施作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坐标,甘做“红色守护者”,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2024年清明节前夕,他自费购置花圈、鲜花,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擦拭丰碑·赓续血脉”主题活动,在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刻,东北抗联将士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的艰苦奋斗场景仿佛重现眼前,革命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通过这些活动,革命精神在金场村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村民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驻村以来,张洪茂怀揣 “驻村即驻心” 的坚定情怀,将金场村从一个 “出行靠绕、产业靠天” 的薄弱村,打造成如今 “路畅业兴、民富村美” 的示范村。他的背包里装满了村民的 “急难愁盼”,在行动中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实干绘就了新时代第一书记的最美答卷。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