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出水啦!出水啦!”沂水县许家湖镇白家马庄村的麦田边,村民们欢呼雀跃。只见新打的水井旁,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顺着沟渠欢快地流向干渴的麦田。张大爷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蹲在田边,望着流淌的井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一遇到春季干旱,村里用水一直是个大难题,每到灌溉的时候,大家都发愁。这水来得太及时了!有了这新打的几口井,今年的麦子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白家马庄村以农业为主,可缺水一直是发展的“拦路虎”。每到灌溉季,村民们都得排着长队,轮流用水泵从老远的河里抽水,费时费力不说,还常常因为水量不足,庄稼收成大打折扣。
2024年12月,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选派第一书记董泽民开始驻村帮扶,他在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的需求的时候,得知村民为农作物灌溉问题而发愁,“春耕时节浇地得排队等水”、“旱季庄稼全靠天收”、“老井出水量不够”……了解到群众这一需求后,他立即行动起来,整理村民反馈的问题,将打井方案列为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民生问题。但打井并非一帆风顺,选址初期,部分村民因担心占用自家土地强烈反对。董泽民多次和村“两委”到家做思想工作,挨家挨户算经济账、讲长远利益,终于用真诚叩开了村民的心门。
为破解难题,他发挥部门优势,协调企业捐赠打井设备,联动农业、水利专家开展“田间问诊”10余场。实地勘察地形、测算用水需求,结合土壤墒情和种植结构,在村民集中反映的“用水难”区域选定6处打井点位。施工期间,第一书记全程跟进进度,仅用一个月的时间,6口深度超百米的灌溉水用井相继建成,配套管网覆盖全村1800亩耕地,惠及300余户农户。正值春耕夏种关键期,新井投入使用后,可满足群众灌溉需求,发挥抗旱作用,助力夏粮增产、农民增收。
“有水更要富口袋!”董泽民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周边基建项目对工程机械需求旺盛,决定引入挖掘机租赁项目。于是,他积极牵线搭桥,引入一台挖掘机承揽务工项目。这一举措,不仅让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有了工作,还让村集体每年增收数万元。有了这笔收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资金保障,村民们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如今,村里上下两层5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这里将集党建学习、文化活动、农家书屋等功能于一体,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从“望水兴叹”到“水润粮丰”,白家马庄村的蜕变,正是驻村帮扶工作的生动缩影。第一书记们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以“硬肩膀”扛起责任,让汩汩清泉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通讯员 杨传婷)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