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刚来的时候,村委办公室的窗户关不严,冬天冷风直往里灌,党员们开会都缩着脖子。”站在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前,第一书记常见玲回忆起初到沂水县道托镇前王家庄村的情景,眼中闪过一丝感慨。2023年春天,县税务局的常见玲和顾新慧被派驻到这个基础设施落后、党组织涣散的村庄时,迎接她们的是村民怀疑的目光。
“不把自己当外人,村民才会把你当家人”
“第一次开党员大会,到场的不超过十个人。”常见玲翻开当时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走访情况。为了摸清村情民意,两位女书记用半个月时间走遍了全村147户人家,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和村庄的问题。
“记得有次下大雨,我们穿着雨靴去村里王大爷家,路上摔了好几跤。”常见玲笑着说,“到了门口,大爷愣是不让我们进,说‘城里来的干部就是走个过场’。”她们没有气馁,第二天带着修房顶的材料又去了。2024年汛期来临,进村的桥底被杂物枯柴堵塞,雨水漫上路面,常见玲立即冒着大雨,挽起袖子裤脚加入村里公益岗的清理队伍,大家齐心协力,群众也自觉加入,一鼓作气把村里所有桥底河道清理干净。最忘不了的是2024年正月初十的那场大雪,大家把主街道的积雪清理完成后已经很疲惫了,可是村北的桥面还没有清理,周围好几个村的村民都走这个桥,不及时清理,上冻后打滑老百姓出行不便,常见玲和顾新慧,顶着寒风,带领群众硬是把桥面清理出来,心里才安然。正是这样一次次真诚的付出,慢慢融化了村民心中的坚冰。
“党建不是虚的,是让老百姓看得见的变化”
面对涣散的党组织,她们从最基础的“三会一课”抓起。“第一次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我们自掏腰包买了面粉和肉馅,和党员们一起包饺子送给孤寡老人。”顾新慧说。这种“接地气”的组织生活方式,让党员们重新找到了归属感。
村民王龙贵原本对村务漠不关心,在两位书记多次走访后,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看到她们为了村里的事忙前忙后,我觉得自己也该为家乡出份力。”如今,王龙贵已成为村里的预备党员,并带头参与了村容整治工作。
“路修好了,心路也就通了”
“以前下雨天,孩子们上学得绕着村东的路走。”村民李婶指着新修的大桥说。这座桥的改建,凝聚了两位书记无数心血。从争取项目落地到跑桥的施工手续直到监督施工质量,她们全程参与,常见玲感慨地说“自己家过日子也没操这么大的心”
村庄主街道铺设沥青时,常见玲高烧39度仍坚持在施工现场。“这是村民盼了十几年的路,我不能缺席。”她的话让在场的村干部和村民深受感动。如今,3200平方米的沥青路不仅改善了出行条件,更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村庄要振兴,精神先要富起来”
“刚开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响应的人寥寥无几。”顾新慧没有放弃,她带头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渐渐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寸草心”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1人。
80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提起两位书记就抹眼泪:“她们比亲闺女还亲,每周都来帮我收拾屋子、剪指甲。”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前王家庄村比比皆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千言万语皆为空谈,唯有付诸行动,方能彰显决心;千条万条尽是规划,唯有切实落实,才可化为成效。两年的驻村工作,让常见玲和顾新慧从村民眼中的“外来户”变成了离不开的“主心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年收入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0%。
“现在去村民家走访,他们总往我们口袋里塞花生、红枣。”宿舍门口经常有不知道哪个老百姓顺手送的一把青菜。常见玲笑着说,“这种被当成家人的感觉,比任何表彰都珍贵。”
路,是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出来的,没有捷径可寻;事,是一锤一凿扎实地干出来的,容不得半点虚浮;业绩,是拼尽浑身解数全力拼搏出来的,靠的是不懈奋斗。
顾新慧动情地说:“我们只是做了第一书记该做的事,但村民们却给了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回报。这就是乡村振兴最美的风景。”(通讯员 王守英)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