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见习记者 严亦舒 临沂报道
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助推家乡非遗发展,近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非遗不遗 沂脉相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山东临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走访了沂南县、费县、郯城、兰山区等地,调研了沂蒙红嫂家乡、费县手绣、沂蒙山小调、郯城木旋玩具、柳琴戏以及琅琊剪纸,采访了非遗传承人。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沂南县的红嫂家乡旅游区,参观红嫂纪念馆,领略沂蒙红嫂可歌可泣的大爱之举;观看沉浸式演出《妇教会》、《识字班》;与沂南县的小学生们共同观看演出、体验粮食制作,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红嫂家乡旅游区)
调研组在费县,对费县手绣就业基地展开了实地考察,并亲身体验手绣。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卞成飞老师。费县手绣采用灵活的就业模式,带动留守妇女和残障人士等500余人就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此外,卞老师还将手绣技艺带到中小学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调研团队去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上白石屋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馆,聆听沂蒙山小调的发展故事,重温革命历史,学唱《沂蒙山小调》。团队成员在一句句的歌词中,感受到了沂蒙精神蕴含的磅礴力量,在悠扬婉转的旋律中,体会到了沂蒙人民的忠诚与坚韧。
(费县手绣)
(沂蒙山小调)
调研团队在郯城县,调研了郯城木旋玩具传承人樊继美。樊老师给团队成员介绍了木旋玩具的发源历史,几个经典的木旋玩具样本,展示了木旋玩具的制作过程。调研团队还前往郯城县文化馆,采访了柳琴戏传承人张开红老师。近年来,郯城县文化馆还多次举办了柳琴戏演出、展示、体验活动以及公益培训班,使柳琴戏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张老师还对柳琴戏内容进行创新,增添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歌颂党歌颂沂蒙的新作品,并带领团队成员体验了柳琴戏的基本动作。
(郯城木旋玩具)
(柳琴戏)
最后,调研团队前往兰山区调研了琅琊剪纸,并采访传承人李玲老师。李玲老师展示了剪影技艺,介绍了剪纸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其作品也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并期望能与企业合作,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
(琅琊剪纸)
此次非遗调研之旅结束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不仅切身感悟到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沂蒙精神对非遗作品创作的影响,更明白了在非遗传承方面青年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沂蒙精神发扬光大,肩负起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为非遗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