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0日体育专电(记者何军 卢羡婷) 当看到喀麦隆球员嫌钱少拒绝登机飞巴西,当听见加纳球员因奖金未兑现而以罢赛相逼,中国足球的国脚们是否会觉得自己其实挺委屈?当然,大家可以举出希腊球员集体签名婉拒国家奖金的“正面典型”来驳斥。但中国男足现在至少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不可否认,职业化、商业化目前已成为足球运动的首要推动力。资本注入之后,足球圈变成了一个名利场,大家都乐在其中追名逐利,随着商业化推动,球员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正在减弱,更多时候,他们的属性和提供薪资的俱乐部更加紧密,而非国家和民族。
那么,无法用国家荣誉和民族意识来调动其为国效力,只能用金钱来刺激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参加世界杯的国家要为球员准备高额奖金了。巴西世界杯上,除了喀麦隆、加纳,还有很多国家与球员有奖金协议,包括卫冕冠军西班牙。西班牙国家队如果能在巴西世界杯成功卫冕,每名球员将获72万欧元(约合99.9万美元)奖金,这一协议在西班牙国内引发激烈争议,但最终照签不误。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又怎能奢望中国球员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呢?自广州恒大搅热中超联赛,国内球员的薪水、奖金随之水涨船高,然而职业联赛如火如荼之时,球员在国家队中的怠工现象愈发凸显,2013年6月国足1:5惨负泰国青年军的比赛中,不少国脚的无心恋战在场上一览无余。与俱乐部动辄百万的奖金相比,国家队一天200块钱的补贴似乎根本提不起他们的兴趣。
另外,当球员的商品属性日渐凸显时,俱乐部与国家队之间的矛盾也被摆上了桌面。从逻辑上来看,球员的“身体”是属于俱乐部的,在高度市场化的世界足坛,基于商业合同的俱乐部与基于“国家荣誉”的国家队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俱乐部被要求把自己的“商品”低价或免费提供给他人使用,无疑会会引起它们的反感,而在俱乐部与国家队的博弈中,无疑是“商品”所有者占据主导权。
世界杯上,除了我们所看到场上激烈对抗,场下还有俱乐部与国际足联之间的博弈,以及俱乐部与各国家队之间的暗战。在各种利益协调中,国际足联向俱乐部提供球员受伤的资金补偿,以确保俱乐部队的配合,而国家队则大多利用奖金来刺激球员在场上卖力。
目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商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俱乐部、球员与国家队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面对这些状况,我们又该如何协调,确保各方利益平衡呢?一方面俱乐部与球员应该立足长远,重新认识国家队比赛对于其本身的意义。一个球员在世界大赛的出色表现可以实现三方共赢,本届世界杯上的哥伦比亚中场詹姆斯·罗德里格斯便是很好的例子,不仅为国家赢得荣誉,外界的超高关注度使其个人与俱乐部队无形资产大幅增加。当然,目前国足成绩的长期萎靡令人球员和俱乐部很难看到希望,但一直恶性循环下去,对各方的长远利益来说都不是好事。
在惨败泰国之后,恒大俱乐部出台《恒大国脚八项规定》,规定中明确了系列奖惩措施,鼓励队中国脚在国家队比赛中奋勇拼搏。但俱乐部还是与国家队的利益冲突依旧未能解决,即便俱乐部鼓励球员为国争光,以踢球为根本生活来源的球员自身也有着实际的考虑。再说,是否诈伤消极本来也是很难衡量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国可考虑借鉴别国通用的“潜规则”,对俱乐部和球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足球管理部门对于俱乐部的行政制约力相对更强,但违背意愿地强制征召,也只能得人不得心,导致球员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目前给不了名,那只能先给利,每天补助200元,实难调动球员积极性。尽管中国足协官员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中国足球很差钱”,该如何保证球员和俱乐部利益,以达到共赢的局面,这是足协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