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沂蒙随笔

电动车“王国”要重重敲响安全的“警钟”

2013年10月31日 15:13 作者:江志宇 魏善勇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江苏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及零部件交易会”开幕当天举办的“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透露,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1.62亿辆,并以较快速度继续增长,我国已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王国”。然而,随着电动车的激增,电动车交通事故也呈多发态势,人员伤亡更是高速增长,这给我们的电动车安全敲响了警钟。

        大众网临沂10月31日讯(记者江志宇 通讯员魏善勇)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江苏国际自行车电动车及零部件交易会”开幕当天举办的“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马中超透露,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1.62亿辆,并以较快速度继续增长,我国已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王国”。然而,随着电动车的激增,电动车交通事故也呈多发态势,人员伤亡更是高速增长,这给我们的电动车安全敲响了警钟。

      大家知道,电动车,以其节能、环保、轻便、价廉的优势进入千家万户;电动车,更以免证、免牌、免花大量费用的好处迅速膨胀,成为公路交通中的“主力大军”,但随着电动车的激增,更加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情况令人担忧。

      车辆超标,安全难保。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电动车,也即电动自行车,按照国家标准,行驶速度不能超过每小时20公里,必须有脚踏板,并且轮胎直径、车身重量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但现实情况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电动车“超标”问题非常普遍。仅就车速这一关键标准而言,速度超过每小时20公里,甚至每小时30公里、40公里的电动车随处可见,电动自行车“摩托”化的倾向正成为电动车发展的“方向”。试想,这种严重“超标”的电动车,在道路上能么能保证安全?

      交通无序险象生,问题多多警钟鸣。在现实交通中,电动车正逐步取代摩托车,成为又一大交通主体,而电动车存在的安全隐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一,电动车作为非机动车,要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而由于以往道路建设的非机动车道非常狭窄,电动车多在机动车道内行驶,造成机动车与电动车混行,致使交通混乱、险象环生。其二,由于电动车设计严重超标,电动车车速快、车体大、冲击力强,已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动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事故呈高速上升态势。其三,由于电动车无证、无牌、无法律手续,给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一旦发生肇事逃逸侦破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电动车管理成为一大“顽疾”;同时,由于电动车属于非机动车,人们错误的认为与自行车差不多,对电动车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了电动车乱闯红灯、逆向行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突然横穿等交通违法行为严重,威胁交通安全。

      小小电动车,安全不可缺。电动车虽小,但在交通中的地位并不低,在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不少,造成交通事故的损失并不小。因此,需要社会给与更多的关注。首先,要从源头上抓管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加大对生产厂家的监管力度,使生产厂家严格按照规定生产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电动车,不准“超标”车辆生产、下线、进入市场。同时,要针对电动车交通安全问题,有针对性的完善交通法规,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真正将电动车纳入正轨管理轨道,填补法律和管理的“真空”,彻底改变管理失控、无序行驶的现状。

      交通安全防为先,以人为本保安全。电动车交通安全问题多多,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作为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人和驾驭者,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汲取血的教训,增强安全意识,坚决做到遵守信号、各行其道、谨慎驾驶、礼让三先,坚决杜绝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让影响交通安全的电动车问题尽早得到解决,让电动车成为我们投身现代生活的“好帮手”。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白晓伟)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