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前,即一九七五年,为了工作,为了追寻我一生心爱的税收工作,我只身来到费县县城,找到了最适合我的工作岗位,从此,我就与这座城市朝夕相处,四十年来,是她润育和滋养着我。我小时候城市生活的梦想在这里得以实现。虽然没能去大城市,但是,在县城就职和生活,品味起来时时让我发自内心的满足。因此,我在这里扎下了根。
最早来到这座城市,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是一九六七年六月,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我十三岁,出于好奇,与村里几个小伙伴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城市。那时由于年龄尚小,懵懂的我来不及看到县城的全貌,一个小乡里瓜子来县城走走,既新鲜又惧怕,虽然觉得与她距离那么遥远,但是,我已不知不觉开始喜爱她。
直到一九七三年五月,村里派我学习农村电工知识,与胡阳供电所召集的几位一同来到费县供电局,与全县的第一批受训人员一起参加了半个月的培训,吃住在这里,更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座城市。
两年以后,我的愿望实现了,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我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这使我有了真正喜爱她的理由。
四十年前的费县县城,只有一条南北大街,长约五百米,北面叫北门,就是现在的新华书店大楼处,原址是费县百货大楼;南面叫南门,就是现在的费县影剧院处,还有一条正规的东西大街,全是用青石条子铺的路,东西长只有百余米,那是去老县衙门的路,每当你走在这里时,油然有一种威严的感觉,如今,虽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县里毅然决定把它保留下来。北门的右侧依次是费县百货大楼(两层用青石建筑的县城唯一的商贸中心)、费县汽车站、大众饭店、费县酒厂(这是费县曾经的经济支柱产业),再向东就到了东河,那时觉得这里好像距离城中心很远了。左侧,依稀坐落着费县公路站(后改称为公路局)、费县工业局、费县土产杂品公司、费县药材公司等。南门的左侧就只有一处国营的南饭店。主街的东面只有县委大院、费县大礼堂、费县公安局,现在的县府办公大楼那时正在施工中;主街的西面有费县招待所、露天电影院、费县人民武装部、费县人民照相馆、费县邮电局、费县教育局和北关小学,北门处就是大型养鱼池。
费县人民医院,因为离城中心较远,当时都叫其北山医院;城西北角坐落着费县师范,再西就是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了,西南角依次坐落着费县第一中学、费县发电厂,后改费县农机厂。
城内七街八村穿插其中,七街指和平街、胜利街、自由街、幸福街、平等街、民主街、团结街;八村指中山村(俗称教场)、下河头村、鲁公庙村、上店子村、下店子村、郭家园村、三里沟村、高家楼村。另外在这七街八村中错落分布着车辆厂、印刷厂、化肥厂、水泥厂、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烟酒公司、生资公司、棉麻公司等几个国营、集体企业,由于这几个企业的散落分布,像是扩大了县城区域,尽管这样城中有村,村在城中,城市面积也不过十二三平方公里。
费县县城的地理位置优越、特点明显,北面有传奇神灵的钟罗山,南端有平静的南文山,中间有纵向的温凉河穿城而过,交叉又有一横向的护城河,所以,费县县城就因山则灵、因水而秀。令人惊叹的是,温凉河城内段还有一特异现象,即水流逆向,最明显段是大集场子至老酒厂段,水向西向北流淌,也正是老县衙的东墙外。
费县县城历史悠久,自古就是一座城市,向上追溯到千百年前就称古鄪,后叫古城,又叫费城。这座县城面积虽小,但它却显得小中见大,气势恢宏。比如,称呼上像是美国的费城,地理位置上很像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更像是缩小了的临沂城等。
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早有327国道,后有日东高速,岚兖铁路并行其中,为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由于我内心喜爱我的这座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关注她的每一步、每个时期的发展和进步。四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较落后、较贫穷、较脏乱的县城。现在,回首往事,时间穿越四十年,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费县县城:几十条宽阔整洁的长短大街,纵横贯穿城市,各式路灯、广告招商牌井然有序,特别是五光十彩的夜景让人如梦如幻,当你漫步在各大街小巷、各处公园时,感觉如痴如醉。
日月如梭,四十年来矢志不移,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我的工作单位,有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家人,这里的环境优美,一草一木都含情,有我的一切所爱。她属于我的城市,我属于她的一员,所以,我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