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起父子三人共同讨论疑难病例,提高诊断水平。
张德起为患者诊断。
大众网临沂11月25日讯(记者 朱建丰)张德起是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他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为群众解除病痛,花最少的钱治好病。他和两个儿子组成“父子团队”,经常开展病例讨论,共同提高技术,减少误诊率。
张德起:“父子团队”为村民服务
利用下班时间为村民出诊
11月16日下午4时,当记者赶到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卫生院时,张德起正准备为村民出诊。
在古兰菊的家,张德起为她做了针灸治疗。两个月前古兰菊在烙煎饼时突然栽倒在地,经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因为家庭困难,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古兰菊回家治疗。古兰菊告诉记者,从医院回来后她一侧肢体偏瘫,不能走路,也不会说话,是张德起大夫上门为她做针灸、按摩,并让她配合中药治疗。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现在她一侧偏瘫的肢体可以活动了。
白天在卫生院坐门诊,下午下了班后为村民出诊,这是张德起一天的工作计划。“白天在门诊坐诊没有时间,只有下了班后才有空上门为村民服务。”张德起说,上门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用针灸、按摩等方式为一些脑血管病后遗症、外伤、腰腿疼患者做康复治疗。这些患者中多为年老行动不便或者子女不在家的“空巢老人”。做这些治疗张德起从来不收一分钱。
崔家车疃村68岁的王金龙得了脑梗塞,他的子女在外打工。张德起坚持上门为他做针灸。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现在王金龙的病情已明显好转。
发挥中医优势让村民少花钱看好病
张德起今年63岁,是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卫生院的一名乡村医生。在张德起小时候,他的妹妹得了肺炎,发高烧,最后出现呼吸衰竭。张德起眼睁睁得看着妹妹夭折。这件事对张德起刺激很大,儿时的他就立志学医,为老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初中毕业后张德起考入县卫校,毕业后来到家乡,他边实践边学习,刻苦钻研中医,用自己的技术为老百姓服务。
张德起说,在农村腰腿疼、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常见,这与农民劳累过度有关。此外,胃病也比较常见,这与吃饭不规律有关。这些疾病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且花费较多。张德起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
此外,在农村脑出血、脑梗塞患者比较多,只要发病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张德起总结经验,发挥中药、针灸优势,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地恢复自理和劳动能力。
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张德起积极联系上级医院,并一路护送,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行医几十年来,张德起有一个习惯:他会和患者交换号码。“一是患者有问题可以电话联系我咨询,再者我可以随时联系患者,了解对方的恢复情况,也是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张德起说。
父子三人同为村民服务
张喜成和张喜民是张德起的两个儿子,同时也是大庄卫生院的医生。父子三人分别坐门诊这在基层并不多见。
受父亲的影响,张喜成和张喜民考取了医学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担当起村民“健康守护神”的责任。
在采访时,张喜成遇到了一个疑难病例。他专门来到隔壁父亲的门诊,向父亲进行了请教。这是个比较典型的疑难病例,张德起同时叫来了二儿子张喜民,针对这个病例,父子三人进行了讨论,交流了经验。
“十多年来,我们父子三人经常这样讨论病例,这样互相学习,提高诊断能力,减少误诊率。”张德起说。
除了在医院里讨论病例,就是下班后吃晚饭的时候,张喜成兄弟俩也会针对工作中的疑问向父亲请教,晚饭时间也成了“病例讨论会”。
张德起认为,作为一名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患者负责。行医几十年来,张德起讲究用药少而精,很少开大处方。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张德起几十年一直坚守的行医信条,也是张德起告诫两个儿子一定要做到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