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频道>新闻动态>热点新闻

中小学科学课成"鸡肋"?"意思一下"就行了?

2015年03月30日 11:06:00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不理想。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课堂热衷探究已知常识而并非未知结果。各种科学课低水平实验的背后,是师资的缺乏和科学课不受重视。在一些学校,科学课被视为“副科的副科”,科学课老师是“教不了语文、数学的老师”,科学课一学期上不了几节,俨然成为“鸡肋”。

    焦海洋 绘
      一些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并不理想。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课堂热衷探究已知常识而并非未知结果。各种科学课低水平实验的背后,是师资的缺乏和科学课不受重视。在一些学校,科学课被视为“副科的副科”,科学课老师是“教不了语文、数学的老师”,科学课一学期上不了几节,俨然成为“鸡肋”。
      科学课师资情况如何?科学课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提高孩子对科学课的兴趣?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科学课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没有思维含量的“虚假探究”
      这是一节讲述热传递的科学课。老师手拿一根铜棒,马上丢掉。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老师丢掉了铜棒?”学生答:“因为烫。”老师再问:“为什么丢掉的是那一端?”学生答:“因为热传到了那一端。”
      提问之后,老师开始做实验。只见老师用凡士林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棒上,然后将火柴棒点燃,让学生们看清热传递的过程。
      这样的课,看起来逻辑正确,完美无缺。但是,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看来,这属于虚假探究。“学生已经告诉老师,铜棒的热传递过程,老师还要有必要再用实验证明一下吗?”曾宝俊说。
      给学生讲热传递这节课,曾宝俊喜欢另一种方式。他一般先准备好酒精灯、凡士林和铜棒,然后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梗粘在金属棒上,再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会回答:“看到燃烧物掉下来。”曾宝俊再问:“为什么?”学生们答:“因为热传递。”
      怎么证明是热传递?曾宝俊用酒精灯在铜棒的不同部位加热,通过靠近热源地方的燃烧物先掉,让学生感觉不同的热传递方向。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平面加热的情况。
      同样都是动手实验,“一个有思维含量,一个没有思维含量。”曾宝俊说。
      除了虚假探究,在科学课堂上,也存在学生动手机会不足的情况。“有些是老师要求,学生被动操作,学生只是操作者,而不是探究者、观察者。”曾宝俊说。
      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曾宝俊对一些科学课的评价。“应该让科学探究发生在学生的头脑里,让思维体现在手指尖,而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曾宝俊说。
      无独有偶,早在2013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科学兴趣与素养的研究。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科学活动“看多做少”;中小学生对课外科学活动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邢猛猛)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