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最新播报

草签自由贸易协定完成 20年内中韩零关税产品将超90%

2015年02月27日 09:38:00 作者:廖冰清 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商务部25日发布消息称,中韩双方已完成中韩自贸协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中韩自贸区谈判已全部完成。据悉,中韩双方商定,在今年上半年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定,争取尽早完成批准程序,使协定早日生效。

      中国商务部25日发布消息称,中韩双方已完成中韩自贸协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中韩自贸区谈判已全部完成。根据该协定,未来中韩两国逾90%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据悉,两国政府同意于上半年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年内生效。专家认为,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将促进两国双边贸易,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同时也将给中日韩FTA等其他自贸协定的谈判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韩自贸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在关税减让方面,中韩自贸协定达成后,经过最长20年的过渡期,中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另外,产自朝鲜开城工业园区的产品在内的共310项品目获得韩国原产资格,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可立刻享受关税优惠。

      在市场开放方面,中韩两国将对进入本国资本市场的对方金融企业提供互惠待遇,这意味着相关审批流程将得到简化,双方金融市场准入门槛有望降低。协定内容还包括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韩国建筑企业可在上海不受外资投资比重的限制(外商投资占比50%以上)而承揽合作项目,中方考虑允许韩国旅行社在中国招募访问韩国或第三国的游客。

      此外,中韩两国还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据悉,中韩双方商定,在今年上半年正式签署中韩自贸协定,争取尽早完成批准程序,使协定早日生效。

      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2014年11月,中韩两国元首在北京共同宣布结束实质性谈判。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该协定正式签署后,将对中韩两国出口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据韩联社报道,中韩自贸协定预计将有助于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较2012年的2151亿美元增长39.5%。

      韩国各界对中韩自贸协定高度关注,普遍给予肯定评价。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发表声明称,中韩自贸协定是韩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之一,有利于韩国拓展中国市场。韩国自贸协定民间对策委员会当天也表示,自贸协定将进一步帮助韩国优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改善在中国市场的出口和投资环境。韩联社当天发表评论说,草签自贸协定是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中取得的新飞跃,也象征着中韩两国经济融合的秒表已开始转动。

      不过,也有人指出,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可能给本国部分行业带来冲击。对此,韩国政府表示,针对农产品、零散制造业等相对薄弱的领域,将广泛收集意见进行讨论,分析评估自贸协定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制定相对完善的应对之策。

      中韩自贸协定也将给中国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对中韩贸易协定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韩贸易协定覆盖面广、水平高,能为两国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两国企业也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其次,自贸区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之一,中韩自贸协定签署之后,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增至13个,这将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抓住经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此外,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将进一步增加两国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为扩大双边金融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两国需加快推动本币的支付结算、直接交易、货币互换和监管合作等,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也将因此更进一步。

      另有分析指出,中韩自贸协定有利于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中日韩FTA谈判已持续两年,只进行过六轮,进展十分缓慢。此次中韩签署自贸协定,一来可能导致日本产品在华市场的竞争力下降,进而提高日本在谈判中的积极性,二来有望给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提供经验和借鉴。高玉伟也表示,中韩自贸区将发挥很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我国推进中日韩、RCEP、10+1升级版等自贸谈判,有利于增强我国对东亚、亚太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也为我国提高国际规则主导能力提供了机会。(记者 廖冰清 方烨)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张婷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