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产能过剩只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化解

2014年09月25日 10:03:00 作者:易宪容 来源:广州日报
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而是计划经济干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

      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

      国内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出台之后,不仅出现了政策落实进展不一,一些地方也出现越要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是严重的情形。

      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市场经济永远是一种产品过剩的经济。只有产能过剩,才能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才能把价廉物美的产品留下来,把不适应市场的产品淘汰掉。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而是计划经济干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比如一些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都曾经是受过鼓励的行业。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一些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可能是政府错误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这也意味着目前是该对一些产业政策认真反思的时候了。而反思这些产业政策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上来,而不是政府对一些产业及行业采取过度鼓励、干预和参与的政策。这是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否则,旧有产能过剩问题刚化解,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又会出现。

      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地方间的激烈竞争。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相互争抢,低地价、低环境标准,造成企业过度进入,过度投资。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为了优惠而投资,企业上项目不是从市场的前景角度来考虑,而是为了圈地。这就使一些地方引进项目的短期效应十分明显,项目规模大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使项目重复上马、重复投资越来越严重。

      而且对重化工业来说,比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在某些市县范围内往往都是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当这些行业或企业遇到经济周期性调整出现产能过剩需要整顿时,不少地方政府宁愿让这些企业维持着,也不愿让这些企业死掉。

      因此,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首先,政府除了对一些影响民生的行业及弱势产业(比如农业)直接资助政策之外,对于其他行业及产业,政府只能有产业指引。所谓的产业指引,就是通过专业性的研究,告诉企业及市场某些产业或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让企业自行来判断应该进入或不进入哪些产业或行业,而不是政府替代企业来作出这种投资决策。

      其次,全面改革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标准及考核体系,减弱地方政府对项目引进的短期性、盲目性及非科学性。

      第三,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行政性的干预,要用市场经济方式来进行。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