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秸秆禁烧需从利用率上出“绝招”

2015年02月03日 17:20:00 作者:孙家留 来源:荆楚网
推进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合乎民情,顺乎民意。根本上讲,秸秆禁烧,还是要从提高秸秆利用率上着手,只有秸秆利用率提上去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雾霾也随之“烟消云散”。

      原标题:孙家留:秸秆禁烧需从利用率上出“绝招”

      编者按

      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推进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举措,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合乎民情,顺乎民意。

      环境保护全国一盘棋,秸秆禁烧亦如此。有鉴于此,我们邀请湖北周边六省的评论员,就秸秆问题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各界的共同思考,为严格推进农作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唱响“好声音”。

      秸秆燃烧是空气污染的新源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的夏收、秋收之际,农民们总会大量的焚烧秸秆,造成了大量的浓烟和焚烧后的残渣物,这些残渣物随风飘落在水面上和城市里,给空气、水源和城市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严重破坏了环境,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对于秸秆焚烧之害,笔者深有体会。以前每次回安徽老家,赶上秋收季节,美丽的田园在我心中荡然无存,到处是燃烧的秸秆,刺鼻的烟雾弥漫在空气中,路人都戴上了口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宁愿忍受烟雾也不去制止,一问才知道,每家都在烧,谁也不好说谁,成了“有苦说不出”或成为“帮凶”。更为可怕的是,县城也变成了“小北京”,让远离大城市的小县城“零距离”触摸到“雾霾”,他们,都成了秸秆焚烧下的牺牲品。

      焚烧秸秆不是个案,是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深受其害,相关地方也颁布了相关的条例,禁止焚烧秸秆,可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秸秆焚烧无药可医。

      笔者的家乡,安徽省天长市,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秸秆焚烧现象也很普遍。在压力之下,天长市逐渐找到了治理秸秆焚烧的妙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即用灭茬机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能,还增强了土壤肥力,增加了下一轮的农作物产量。“秸秆还田产量高,下一年,就是让烧秸秆,咱也舍不得烧喽”,这句话,就是天长市农民的普遍心声。

      回头来看,秸秆焚烧不止,根子还是在秸秆的利用率上。由于秸秆目前利用率不高,成了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的废弃物,不处理无法进行下一轮耕种。再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农家用上了燃气灶,不再使用传统的秸秆生火。因此只能采用焚烧,还能给农田带来草灰肥。

      笔者引用自己家乡禁烧秸秆的经验只是想说明,禁烧秸秆难度大,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同时,借此也提出一个参考性的建议——从提高秸秆利用率上出“绝招”。

      从提高秸秆利用率上做文章,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有先例。在美国,把秸秆作为新兴的替代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料,从中提取乙醇进行开发利用,使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有了新发展;在欧洲,则开创了秸秆发电的新途径,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满足上万户居民的用电和供热需求,电厂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

      因此,秸秆禁烧后,湖北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秸秆的经验,利用武汉高校资源的独特优势,加快科研力度,研发如何提高秸秆利用率,“变废为宝”。政府要投入大量资金,保障秸秆利用研究,将秸秆回收,集中处理,或生产有机肥,或秸秆造纸,综合利用秸秆的价值。

      根本上讲,秸秆禁烧,还是要从提高秸秆利用率上着手,只有秸秆利用率提上去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雾霾也随之“烟消云散”。秸秆禁烧推行后,生态湖北建设将进一步加快,相信明天的荆楚大地,必定是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稿源:荆楚网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