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跨省就医离“即时结报”还有多远?

2015年03月05日 08:52:00 作者:李治 来源:大众网
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意见,今年将依托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选择部分统筹地区和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即时结报试点。(《北京青年报》3月4日)  跨省就医时可使用参合地的医疗保险即时报销,免去了往返的麻烦,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李治

      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意见,今年将依托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选择部分统筹地区和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即时结报试点。到2020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市要在具备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展跨省就医直接结报。(《北京青年报》3月4日)

      跨省就医时可使用参合地的医疗保险即时报销,免去了往返的麻烦,减少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可以说,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公众期盼已久,社会呼声很大。此前,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也已开通试运行,并与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9个省级平台互联互通。此次开展跨省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及其列出的时间表,无疑令人振奋,这是因为新农合已覆盖绝大多数城乡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如果这个群体跨省就医能实现即时结报,那么,现行医保体系条块分割背后最大的制度壁垒,也将得到清除。

      目前我国的医保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中异地结算是众所周知的难题。因为有医保的人都可能面临在异地就医如何报销医疗费用的问题。当前,异地就医不能实时结算,需要就诊病人自己付费后再到参保地报销医疗费用,这带来诸多不便。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就已达2.36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占到了67%。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人,则可能影响就医。如果实行异地就医即时结报,则能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异地就医即时结报操作难度比较大,其中既有技术问题,也有地方利益博弈,还有各地医疗政策、缴费比例、结算方式等政策和管理方式上的不统一。一者,各省之间基本医保统筹层次较低;二者,流动人口一般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各地医疗价格存在较大差距,欠发达地区的医保部门担心当地的医保基金超支;三者,因为牵涉到跨省,异地协作机制比较难建立,操作起来也有难度。

      正因如此,对跨省就医即时结报进行试点,具有格外突出的现实意义。此举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更关系到医改成败的关键。其实,《社会保险法》早就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要落实和推进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破除地方利益阻挠。跨省就医即时结报实现的关键,在于消解地方政府、参保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医保资金、数据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实现医保的全面对接,势必要破除地方利益阻挠,只有消除横亘在异地就医报销方面的利益障碍,才能确保试点成功和进一步推广。

      其次,建立和统一相关医保政策。一方面,统一医疗药品报销范围,使药品目录一致,制定全国各地各级医保定点医院统一的最低起付标准、门诊或住院报销比例、封顶线等,建立起“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应该加大网络终端服务体系的建设,把分散于各省之间的医保网络编织成一个畅通无阻的省际大网,使参保人可以凭借“医保卡”,暂时可以在9省各地定点刷卡支取和结算,从而实现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第三,提高医保统筹层次。每个省实现省级统筹,再逐步实现全国统一,最终打破医保制度的属地化管理。也只有统筹管理全国医保基金,才能便于以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医保差距。

      第四,加强异地就医的监管,防止“骗保”等现象的发生,并合理控制医保报销费用。

      不容忽视的是,异地就医及时结算也必然会带来一些弊端,如公众忧虑的看病“扎堆”问题。这必须综合解决,让百姓最大限度实现在本地、本省就可以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尤其是要尽快“补齐短板”,让基层医院、县乡镇级医院承担更多的医疗职责。另外,医保报销水平的杠杆,应与分级转诊结合,遵循分级转诊的患者报销比例高,直接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报销比例降低的原则。

      无论如何,办法总比困难多,实现跨省就医及时结报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期待这一好政策早日实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