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炒作“抗战名将”张灵甫意欲何为?

2015年04月14日 10:35:00 作者:徐焰 来源:华夏网
看一看蒋介石亲自为其撰写的碑文,文中称赞的重点也并非抗战的战绩,而是进攻共产党打先锋并在孟良崮战死一事。虽说现在已不强调阶级斗争,不过对这种要否定中国革命之“根”的舆论攻势,清醒的人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徐焰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评价。相较国民党当局在大陆和到台湾后完全抹杀共产党抗战业绩的做法,大陆媒体早就称赞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正面作用。

      不过事物总会从一个极端会跑到另一个极端,近些年有些人又采取夸张手法,将国民党军的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还就其埋葬地大肆炒作,这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张灵甫出名是靠抗日还是靠反共?   张灵甫在国内出名并非是因为抗战,而是因其在1947年5月进攻山东解放区时被击毙,蒋介石因此专门下令在南京玄武湖边为这个“杀身成仁”的典型建碑修墓。

      看一看蒋介石亲自为其撰写的碑文,文中称赞的重点也并非抗战的战绩,而是进攻共产党打先锋并在孟良崮战死一事。

      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地位,起初不过是团长,是“校”而不是“将”,直至战争末期才升至整编74师长。他对日寇打过几次硬仗可算有功,却未指挥过大的会战,将其拔高为“名将”连当年的参战者也感惊诧。

      中国自古以来赞扬一个名人,要有三条基本标准:立德、立言、立功。以此衡量张灵甫,此人品德之差可谓丧失了正常人的底线。1936年他任团长时,在陕西无端怀疑妻子不贞而拔枪将其击毙,激起当时国内妇女界激愤并要求将其依法判处死刑,蒋介石却以抗战需用人、让他“戴罪立功”出狱上前线,这些都是无视法制社会原则观念的体现。

      至于立言,人们看不到张灵甫有什么著述和名言传世。谈到他抗战中的战功,新中国政府也是肯定的,2005年还曾向张灵甫长子颁发过其父的抗日纪念章。不过他积极参加内战进攻解放区之过,也是不能掩盖的,因冒进被打死在孟良崮更是自寻的结局。

      据解放军史料记载,当时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张灵甫尸体换上新衣而后掩埋,此后还通知国民党军将其挖走。由此看来,今天他的遗体是否在山东孟良崮尚存疑问。

      参加过抗战就能“一俊遮百丑”吗?   俗话说,是人三分对。一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扬名,通常总会做点有益之事,不过,评价历史人物却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必须全面考察其生平。在任何强调民主法制的国家内,功与过各自分明不能相抵,只有封建王朝才能给功臣发什么“免死牌”或搞“将功折罪”。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强调要依法处决杀害未婚妻的红军干部黄克功,就体现了对有功者犯罪也必须依法惩处的正确原则。对比一下蒋介石对随意杀妻的死刑犯张灵甫搞法外施恩的做法,当年共产党为什么能得人心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则是歪曲历史和为反面人物张目的常用手段。一个人在历史上做过一些好事,并不能保证盖棺论定时都是正面人物。例如,汪精卫在反清革命中谋刺摄政王载沣,一时誉满天下而被称为革命青年的楷模,但后来降日时还是被全民唾弃而斥为汉奸。如今那些只吹嘘张灵甫抗战有功且不许言其过的人,是不是也要歌颂汪精卫是“反清革命英雄”呢?

      近年来,媒体上一些被称为“国粉”的人总抱怨大陆对国民党抗战宣传不够,其实,了解海峡两岸实情的人都知道,自国民党式微和“绿营”兴起后,台湾媒体和社会上已基本消失了“纪念国军抗战”之声。

      现在,岛内没有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战的纪念碑,蒋介石塑像大都被拆,颂扬“日治”的舆论倒是甚嚣尘上。反而是大陆近年来建立起不少国民党抗日将士的纪念设施,电视屏幕也是“国军抗战剧”满天飞。这方面宣传不是不够,而是有些过了,导致不少缺乏历史知识的人出现了认识错乱,部分人对张灵甫的片面看法正是受这一倾向误导。

      网上“国民党水军”仍意在反共   值得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如今一些人在网络等媒体上特别愿意拔高张灵甫为“抗战名将”呢?若讲起抗战中牺牲于对日作战的将领也有不少,如全国闻名的张自忠、李家钰、佟麟阁等人在抗战中的地位比张灵甫还高,媒体上的国民党“粉丝”们却不怎么宣扬这些人。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张灵甫是蒋介石树立的进攻共产党时“杀身成仁”的“模范军人”,又是大陆过去宣传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出名的反面人物。故意抬高一个被解放军击毙的有名反共先锋是“抗战名将”,这哪里是颂扬其抗日战绩,暗含的动机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如今进入了信息社会,国内外的政治斗争也突出表现在网络等各种新媒体上,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也为一些敌对势力展开信息舆论进攻和思想渗透提供了空间。特别是有些“逢共必反”的人活跃于一些媒体上,故意颂扬一些被中国革命打倒的人物,如将张灵甫抬高为“抗战名将”。

      这种鼓噪的目的,就是想说中国革命的对象都是些“好人”,以此来否定当年的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这根本就不是追求史学“公正”,而是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上多年来政治思想教育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些人对敌对势力在媒体上掀起的舆论恶浪缺乏警惕。

      近年来,有人又片面地强调对台统战的团结需要而忽视了应有的斗争,一厢情愿地想争取原有的国民党人物而忽视其过去的所作所为,这就使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传统的思潮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反击反而更加猖獗。

      尽管网上那些吹捧张灵甫这类反共人物并借题发挥的人都属匿名,是在隐蔽角落里实施信息攻势,不过,若是仔细考察便可以看出,其主要煽动者多属境外反华反共势力的写手,以及境内一些当年受过中国革命打击的国民党官员的后辈。

      受其煽动而在网上积极响应者,又多是人称有“反体制”心理的唯恐天下不乱者,或是对自身处境极为不满而要在网上盲目发泄的人。难怪有人感慨,当年解放军的前辈在拿枪的战场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现在网络上的“国民党水军”又用键盘反扑过来。

      由于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搞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实在拿不出什么可炫耀的施政史实,惟有抗战还毕竟是大陆方面肯定的举动,于是“国粉”们便抓住了这个突破口,认为无论怎样大肆炒作也不会遭到反驳,还便于借题发挥。虽说现在已不强调阶级斗争,不过对这种要否定中国革命之“根”的舆论攻势,清醒的人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