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健康导航>心理

安慰剂的“心理作用”堪比药效

2016年02月26日 13:48:00 作者:伍君仪 来源:广州日报
安慰剂可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真实、可测量的生物学效应,适当使用安慰剂可降低药物的依赖性、副作用和费用  虚假的治疗按理说是无效的,实际上却能诱发出“安慰剂效应”,给患者身体症状好转的感觉。

      (Gettyimages供图)

      安慰剂可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真实、可测量的生物学效应,适当使用安慰剂可降低药物的依赖性、副作用和费用

      虚假的治疗按理说是无效的,实际上却能诱发出“安慰剂效应”,给患者身体症状好转的感觉。原来,大脑意识对健康有一定作用,安慰剂效应并非幻想,而是人体里真实的生物学变化。特别是涉及疼痛、抑郁等主观症状时,安慰剂效应很明显,有时精神科医生也会借此用心理暗示技术治疗。但是,安慰剂效应也可以起到反作用,当医患双方之间产生误解,患者起疑心想歪了,以为自己没得救,可加重病情。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胡誉怀

      研究:

      安慰剂也可产生生物学效应

      大脑意识能为身体提供“疗愈”的力量,是很多伪科学治疗的常用说法。在科学以外的“替代医学”领域中,很多“神医”宣称大脑意识能够治疗癌症、瘫痪等。其实,癌症患者无法空想出健康,抑郁症患者也无法空想出快乐,这些“治疗”并无效果。患者有时感觉好了,只不过是病情本身出现波动而已。在现代医学上,药物等各种治疗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其中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排除安慰剂效应,证实治疗对身体的确有作用。

      但是,人类的心理能影响生理。例如,你在马路上差一点被车撞了,你会心跳加速,甚至吓出一身冷汗。“望梅止渴”是典型的安慰剂效应,你还没有咬到可能很酸的梅子,你的唾液腺已经蠢蠢欲动。英国科普作家乔·马尔尚在其新书《大脑治愈力》中介绍说,患者对治疗的预期、治疗的仪式过程、医患互动交流等产生的心理作用也不可忽视,有时效果不亚于药物。科学研究显示,安慰剂虽然不是真药,但也可以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真实、可测量的生物学效应。

      例如,安慰剂能够引起大脑分泌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具有镇痛效果。帕金森氏病患者吃了安慰剂后,也会诱发大脑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跟吃真药有类似作用。在德国的针灸镇痛实验中,按照穴位扎针的实验组跟不按穴位扎针的实验组取得相同的效果,优于止痛药、物理治疗和运动锻炼的对照组。即使是严重到威胁生命的疾病,例如癌症,积极的想法虽然不能替代规范的医学治疗消灭癌症,但可以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症状,配合化疗等治疗。

      应用:

      主观症状和免疫功能易“安慰”

      在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疾病的临床试验上,安慰剂的疗效获得证实。有时,你明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依然会有效果,尽管效果不一定有真药那么好。事实上,在服用真药的时候,患者获得的疗效有相当一部分是安慰剂效应。马尔尚称,也许药物能让人们获得安全感,然后病情就好转了,但安慰剂效应不能一概而论,可分成3种情况:

      1.对于治疗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安慰剂是几乎没有作用的,患者不能用大脑意识影响自己的病情。

      2.对于疼痛、疲劳、恶心、抑郁等经常出现在分娩、癌症、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情况中的主观症状,安慰剂让患者感觉很有效。这些症状与身体受伤有关,是大脑发出的危险信号。当患者紧张、沮丧的时候,大脑的危险信号会放大,于是出现各种难受。但是,如果患者感觉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大脑就以为危险过去了,没必要继续发信号,于是难受症状就缓解了。

      3.对于过敏和一些自身免疫病,涉及到患者的免疫功能,虽然大脑意识无法直接影响免疫反应,但是身体可形成条件反射,把药物和生理反应联系起来。例如,患者服用某种药物下调免疫功能,服用数次之后,换成安慰剂,身体也会自动下调免疫功能。对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患者来说,适当使用安慰剂可降低药物的依赖性、副作用和费用。

      在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经常利用安慰剂效应对癔症、某些神经官能症进行心理暗示治疗。左小萍举例说,有的长期失眠的患者吃了“安眠药”之后也能睡着,其实那是维生素片,不是对症的药物。这种“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容易受暗示的人效果较好,他们依赖医生,对医生说的话100%听从;性格固执的人则效果不好。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求神拜佛、找神婆“治疗”后病情也可能好转,但效果不能持续,还需要接受药物等综合治疗。

      反安慰剂效应:

      敏感患者可吓死自己

      安慰剂效应不一定都是积极的,还有“反安慰剂效应”——一些患者被医生误诊,甚至被医生错误地宣判“死刑”之后,受到了强烈的暗示,以为自己病入膏肓,没治了,果然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甚至被吓死了,其实病情本来没那么严重。

      左小萍称,反安慰剂效应大多是医源性的,有的医生工作繁忙,嫌患者啰嗦,不耐烦、不注意就说了不恰当的话,或者露出异样的神态表情;患者本身敏感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听到医生说回去好好休息,“好吃的多吃点,该玩就去玩”,就容易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向坏的方向想,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导致病情加重。

      受到反安慰剂效应影响的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纠正认知偏差。左小萍称,医生会告诉他们问题不大,再一步步打消其思想顾虑。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张婷婷)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