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最新新闻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 九成药品无“儿童版”

2016年03月07日 10:10:00 作者: 来源:扬子晚报
张德明说:“目前,儿童用药普遍用成人药品代替,‘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类似于‘小儿慎用或者酌减’等描述广泛存在于药品说明书中,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张德明说,目前绝大部分儿童药品还未纳入医保,患者更愿意购买医保中能报销的“成人版”,儿童药品市场占有率小,进一步影响了药企生产儿童药品的积极性。

      原标题:用药靠掰、剂量靠猜 九成药品无“儿童版”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目前我国九成药品没有“儿童版”,儿童“用药靠掰、剂量靠猜”;这是一组无奈的数据: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全国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药企还不到1%……如何破解“儿童用药难”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用药靠掰、剂量靠猜” 药品缺乏“儿童版”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品的使用与成人有很大差别,用药需要“量身定制”。

      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统计显示,我国现有约6000多家制药企业,仅10多家制药企业专门生产儿童用药;产品中涵盖儿童药品的制药企业也只有30多家;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

      “在儿童药品中,儿童专用剂型尤其短缺,比如防治儿童肺孢子虫感染的首选药——复方磺胺甲恶唑注射液就很难买到。”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说。

      张德明说:“目前,儿童用药普遍用成人药品代替,‘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类似于‘小儿慎用或者酌减’等描述广泛存在于药品说明书中,加大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施耀忠说,现在我国儿童用药存在超量问题。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4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不良反应报告占了10.5%。一些家长反映,在给孩子用药时,经常买不到专门的“儿童药”,“把大人吃的药买回去一片掰成三片”“一天三次减少为一天一次”是常用办法。

      张德明认为,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肠胃功能还不健全,对药品很敏感,服药使用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伤害。

      风险大、利润薄 药企研发儿童药品不热情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所长蔡威说,儿童药研发滞后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研发难度大且长期价格扭曲,药企对开发儿童药没有积极性。

      身为小儿外科医生的蔡威研发过一种儿童药——小儿氨基酸注射液,目前在我国儿科普遍使用。蔡威说,在我国,氨基酸注射液的“儿童版”和“成人版”价格差不多,但前者研发更困难、投入更大,却不能在价格上体现。

      一位药企负责人坦言,相较于成人药品,儿童药品临床试验难度更高。“在药品临床试验中,绝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作为临床受试者。”

      “儿童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但适用范围窄、用量小,研发和生产儿童药需要投入巨大,药企长期做亏本生意。”施耀忠说。

      张德明说,目前绝大部分儿童药品还未纳入医保,患者更愿意购买医保中能报销的“成人版”,儿童药品市场占有率小,进一步影响了药企生产儿童药品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儿童用药中“成人版”占37.1%,“儿童版”仅占2%。

      创机制、增投入 激发药企生产活力

      代表委员认为,破解我国两亿多儿童用药难,规范儿童用药,已经迫在眉睫。

      张德明建议,我国儿童用药有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建议设置指导和监管儿童药品研发生产的机构,健全完善儿童用药临床指南,明确儿童用药研究技术要求和标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激发药企内在活力,需要给行业松绑。”施耀忠说,在儿童用药研究中,审评部门应设立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的“儿科优先目录”,对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前审评进行单独管理,建立儿童用药快速审批程序。对专门致力于儿童用药研发生产的制药企业,鼓励对多个儿童专用品种捆绑式申报,进行优先集中审批。

      代表委员还建议,建立国家儿童基本药物目录,实现儿童用药的“医保全享有”和儿童药品的“医保畅通行”,通过制定儿童药品单独定价和税收减免政策,调动药企生产积极性。(新华社发)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张婷婷)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