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自发拉着坠琴唱起了山东琴书。
|
|
目前,临沭县说唱山东琴书的艺人已经很少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琴书,在临沭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今年74岁的卢自发干这行有36年了,是临沭县坚守这块阵地时间最长的一位。
夫唱妇随,36年与琴书相伴
“先唱一回,未得地的朱买臣,整天打柴度光阴,头戴俊巾没有顶,身穿蓝衫少大襟……手中拿把砍柴斧,又扛着扁担绳两根……”8月8日上午,临沭县芦格庄村老艺人卢自发拉着坠琴唱起了《朱买臣休妻》的段子,唱词合辙押韵,唱腔富于变化又饱含深情,引来了一些人围观。
“这坠琴粗看好像二胡,但拉出来的弦音大不相同。坠琴的转把一边一个,二胡的转把集中在一边。”卢自发说。山东琴书属于坐唱形式,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协作,唱琴书的关键在于有板有眼,两个人配合必须默契,敲扬琴的点和拉坠琴的点要一致。长期以来,卢自发拉坠琴作说唱的主角,老伴在旁敲扬琴伴奏,时而也唱上一段,或配合老卢来几句说白。
山东琴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卢自发演说的《薛礼征东》开唱前的白词是:万岁皇爷做了个梦,金銮殿就要倒了,突然来了一只白虎扛住了,眨眼间白虎变成了一员武将,骑着马,拿着枪。万岁爷问他姓什么,住在哪里?他回答说:四下飘飘影无踪,家住遥遥一点红。又问他名字,答说:三岁的顽童千两价。接着,看见武将连人带马跳进龙嘴里去了。万岁醒后找徐茂公圆梦,徐茂公解释说此梦主得一员大将,此人姓薛,名仁贵,家住山西省龙门县。皇上派人按徐茂公的说法查访,果然得到了薛仁贵。
如今,临沭县说唱山东琴书的老艺人在世的没几人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琴书,在临沭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今年74岁的卢自发干这行前后有36年,是临沭县坚守这块阵地时间最长的一位。然而,他直到26岁时才拜师学艺,他的山东琴书缘来自青年时的一次不幸遭遇。
突遇变故,以说唱琴书谋生
卢自发出生于1939年10月,只上过几年小学,20岁那年正是全国大炼钢铁的时候,他到淄博炼钢厂打工,并很快从二级工升到三级工,月工资由37.5元涨到48元。25岁那年,卢自发回家乡大兴镇芦格庄村打石头时,不慎被雷管炸伤,从此双目失明,并失去了两根半手指头。遭此变故,已经订了亲的女方提出退亲,卢自发一下子跌进了苦难的深渊。“当时父母兄弟都到黑龙江省支边去了,只剩下俺孤身一人留在村里吃救济粮。”卢自发说,那时大队按工日分粮食,没有工分就没有粮食,只能拿钱买。劳力一天挣10分,折算成0.15元,而妇女一天只记5分。由于身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大队对没有工分的卢自发特殊对待,一年发给他小麦、玉米、地瓜干等粮食140公斤。
卢自发是个自尊自重的人,几年的外出打工增长了他的知识,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决心学套谋生的本领以便自食其力。他想到了琴书,并于26岁开始跟着青云镇前齐庄的朱崇杰学习说唱。当时国家不准说唱封建社会的旧书,他学习的第一部书就是两大本子的《烈火金刚》。这部书说唱一遍需要20个晚上,卢自发只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学会后,卢自发找了个小孩领着下乡尝试说唱,走到一个村庄就在那里唱上一天,由该村庄管饭,吃个煎饼卷些咸菜、大葱、辣椒,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打发过去了。卢自发在空闲时间不断学习新的书目,慢慢学会了说唱《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32岁那年,卢自发开始收费说唱,一位听众收2分钱,收入虽微薄却给了他安慰和希望。
四处说唱,体味苦乐年华
34岁那年,卢自发在人海中找到了现在的老伴付文荣,后来又有了儿子和女儿,他的人生由漫漫长夜步入了光明境地,虽然仍然四处说唱,但他心里是快乐的。
有了儿女,卢自发夫妇背负的行囊加重了。他买了一辆独轮木车,捆上两个大长筐,一边放着扬琴和坠琴,另一边放着儿女,卢自发推着车子,妻子在车旁扶着,沿着高洼不平的土路逶迤前行,把精神食粮送给了各村各户。随着说唱艺术水平的提高和粉丝的增多,卢自发这时一天能挣十七八元,多的时候能收40多元。
两年后,卢自发卖了独轮木车换上了两个轮子的平车,并买了一头驴拉车,还雇了一个人专门赶驴。卢自发夫妇赶集说唱就不用步行了,一家四口只管躺在平车上,一天赶一个集,足迹到达诸城、五莲、安丘、莒县等较远的地区。三年后,他的交通工具换成了德国造的自行车,妻子付文荣骑车,车前头站一个孩子,卢自发抱一个坐在车座后,车子两边还绑上了说唱家什、被子、凳子、煤油炉子、锅碗瓢盆等物。
他们骑了四五年自行车后,又换成了大平车。与以前平车不同的是,平车上建了一个高1.4米的木屋,里面用三合板贴墙壁,外面四周镶上纸板,再包上一层厚厚的油毡。这样,风吹雨打都不怕了,到外地也不用找旅馆住店了,还节省了不少住宿费。到了冬天,木屋里烧着煤球炉,如同安上了暖气,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冻着了,他们可以一年四季出外说唱了。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卢自发学唱了《薛礼回家》、《薛礼征东》、《回龙传》、《王天宝三下苏州》、《刘公案》等老书,一度远行到临沂各县区、青岛、连云港、新浦、济南、东北三省,把唱腔送到了遥远的地方。
到上世纪90年代,卢自发的平车变身为机动车。车前头安上了24马力的拖拉机,车上起了长4.5米、宽2米、高2米的香屋,外面用白铁板包装,里面还是三合板贴墙,分两层铺,能睡8个人,香屋中间支张木桌,周围能坐8个人,可以装很多货物。早年学的书少,不经常换地方就没市场。晚年的卢自发会唱的段子多,只在周边地区转悠,不用再出远门,也不收钱了。他和老伴走街串巷地说唱,谁家头天晚上听了他的书,第二天早上他就到谁家要粮食。有一次在某个村庄,他三个早晨要了500公斤地瓜干,收获还是颇丰的。
晚年生活,最难舍是琴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唱片机、录音机、影碟机、电视机、电脑的普及,使说书唱戏行业受到强大的冲击,一些老艺人渐渐淡出说书唱戏的舞台,而年轻人很多都不知说唱琴书是何物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临沭县的卢自发守住了山东琴书这块阵地,比别的说唱艺人多坚持了10年。别的艺人不唱了,他的说唱成了一道稀罕的风景,反而招来一些观众看热闹。
64岁那年,老卢终于不再摆摊说唱山东琴书了,以后即使白天在树荫下弄弦,晚上对着明月拉着坠琴唱上一段,那也只是一种爱好和精神寄托。他从说唱熟悉的《烈火金刚》、《薛礼回家》、《王华买爹》、《刘公案》等段子中,能抒发丰富的感情,寄托心中的希望,汲取无穷的力量,与灵魂深处的东西共鸣。
去年,老卢夫妇搬上了徐兴社区新盖的楼房,家里安上了空调,摆上了彩电,与一般的农民家庭相比,老卢家的生活算是上游水平了,老卢对晚年的悠闲生活很知足,
通讯员 李风雷 记者 范磊贤 实习生 薄玉迎
|
(责任编辑:李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