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人口红利消失逼企业转型 智库建议放开二胎政策(3)

2012-11-01 13:42 作者:未知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综合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人民日报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三四千美元的水平后,由于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

    以新型人口红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人民日报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三四千美元的水平后,由于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外部冲击,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降低。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中国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的一个理由是,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正在来临,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导致比较优势丧失,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放缓以至停滞。

      事实上,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人口红利中人口数量这一方面。还应看到,经过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正在由“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因而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的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农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品性质日益具有工业部门的特征,逐步被纳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由此城乡劳动力结构将继续深入调整。因而,人口红利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劳动年龄人口或者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我们有条件拓展传统人口红利、创造新型人口红利。

      首先,劳动参与率提高,将拓展我国继续收获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的空间。随着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就业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参与工作的意愿不断提高,退休年龄也有推迟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期限延长。

      其次,劳动就业不断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将使我们收获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我国目前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但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仍然庞大。伴随农业劳动力持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将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

      第三,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进入新世纪,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我国正在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水平提高带来的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还会为数量型人口红利和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的释放创造条件。

      可见,我国人口红利将呈现多角度多层面发展演化趋势,其中数量型人口红利可能会减少以至消失,但这正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在这种倒逼机制下,我们应积极培育和挖掘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和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把人力资源建设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产业领域,注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城乡就业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增长,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深化教育、就业、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流动机制,为人力资本积累和使用扫除制度障碍,延长传统产业优势,创造新的产业优势。而通过创造新型人口红利,加快人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建设等,我们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向内涵增长、创新驱动转变,进而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一条重要路径。


    破解“独一代”的养老焦虑

     据2007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推算,独生子女政策自1980年至今执行三十多年来,我国独生子女总人数已超过一亿,占总人口的8%。而在这庞大的独生子女大军中,1980年代初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均已年过三十,进入“而立之年”。

      该报告同时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200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人,占总人口的11%。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人。而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孤独的小手摇动了古国。”十几年前,陈丹燕在引起全国性讨论的《独生子女宣言》中这样形容这一代。尽管一度被批判为孤独、自我,心理成熟度低,融入社会时间长,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利益、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等的强烈冲突,体验了制度的缓慢变迁、国家的多灾多难、社会的诸多矛盾之后,无论多么不想长大,独一代终于还是到了要顶天立地的时候--他们是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4+2+1”这种新型典型家庭的主人。四位父母陆续退休、失去劳动能力,独一代的养老压力日益严峻。

      经济压力大

      10月18日晚,离重阳节不到一个礼拜,母亲和儿子同时住进医院,30岁的林康第一次感到身上的担子如此之重,只觉得分身乏术。“最怕孩子和父母一起生病。”林康说:“孩子要我的父母带,他们一病就遭殃了。”

      林康在湖南长沙市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月收入5000左右,在省城不算低。三年前,林康在长沙买下三室两厅,用的钱,林康知道,是父母用来养老的。如今房贷每月两千多,父母搬来省城,父亲还有些退休金,母亲则是农村户口,没有任何养老保险,一如其丈人家老两口。

      养老的压力无疑首先来自于经济上。

      某媒体日前针对2000多名80后所做的“中国式养老”网络调查可以佐证80后的养老困境。

      “您认为以您目前的收入,可以为父母的养老做到何种程度?”有937名受访者(占45.42%)表示暂时没有能力给予父母养老费,25.91%的选择只够父母简单的日常生活支出。

      “现在你每个月给父母多少赡养费?”1264名(占61.27%)受访者表示没有给父母养老费,33.96%选择1000元以内。

      “赡养父母存在哪些困难?”42.99%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

      84.92%的受访者表示,现在没有为自己制订养老计划,其中因为是“车奴+房奴+孩奴”没资本考虑养老的占41.78%,还有三成受访者觉得“对未知充满恐惧感,计划赶不上变化”。

      空巢父母

      “有空间可以把父母接过来住就已经很好了啊。”相比林康,在养老问题上,28岁的陈宇峰和25岁的贺苓夫妇还要更为困窘。一个来自山东的设计师,一个来自河北的画家,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北京梦,尽管昂贵,他们仍然把爱巢落在北京。这个41平的大开间位于通州,被他们布置得简约而温馨,自然,这几乎花掉了双方家里的全部,但在这没有任何遮蔽的房间中,俩人能给父母的关怀最多只能是每天打个电话。

      老人们则都已退休在家,陈宇峰的老母亲有时散散步,有时发发呆,看看过去的老照片,想想逝去多年的老伴,抹一把老泪。“再过两年,我也许回去,也许再在这附近买一套房子。”陈宇峰说:“我想挨母亲近一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小城镇的精英人口亦大量向大中城市转移,农村和小城镇的老龄化现象因此变得日益严重,空巢父母已经成为让人忧虑的社会现象。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着城市转移,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削弱。而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家庭承包土地数量的普遍减少,以及土地被征用与开发的增多,土地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保障功能亦不断受到削弱,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难再倚靠土地养老。

      日本学者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过“一碗汤的距离”的家庭亲和理论,提倡子女跟父母住在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一碗汤送过去不凉,相互照顾、以尽孝心。这样的温馨画面现在也已成为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奋斗的独一代们心中的理想。

      心灵上的养老更难

      “我是小犟驴,我爸是老犟驴。”北京姑娘郭颖不服气地说。

      两年前,在逃离北上广深的大潮中,她与男友李智辞职去了丽江。一个电视台记者、一个杂志编辑,他们走时没有丝毫留恋。那天是教师节,而那之前一个礼拜,双方家长才见面定下了俩人的亲事。走的时候,她也哭,她妈也哭,他也吼,他爸也吼。

      父母拗不过孩子,今年初,四位老人又都去了丽江,见着了儿子唱歌的酒吧,女儿摆地摊儿的青石台阶,也见着了他俩一起住着的小木楼。小破院子里还住着留脏辫的、飞叶子的、诵经的、念诗的,老人们蹙着眉,听儿女唾沫横飞地讲那些不靠谱的故事。

      “你们开心就好。”老人们说完就回去了,一边筹措婚礼,一边忙着挣钱,开店的开店,带班的带班——儿女不想要孩子,也不想挣大钱,儿女想要父母闲着,父母却闲不下来,也呆不踏实。

      这样的故事在独一代中并不鲜见。虽然已入而立之年,但他们一些人心中的理想生活跟父母完全不同,他们向往自由和惊喜,厌恶僵化和保障,他们喜欢呼啦啦一大帮朋友住一个大院,不喜欢朝九出门钻进各种铁皮盒子,晚五又钻回个小小的水泥盒子。他们不爱城市的便利通达,就喜欢乡野的安逸清爽,他们心中的养老,是自己盖个院子,山上或者海边,然后把父母接过来和他们住在一起。

      无奈的是,子欲养,而亲未愿。

      出路:教育投资、头脑风暴和内心建设

      从小到大,独一代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和冲突,如今在养老问题上,独一代也面临着任何一代人所未曾面对过的困境。他们是421家庭的中坚力量,需要肩负起老人和小孩的全部物质需求,又需要面对上下齐施的精神压力。

      宏观来看,学者认为,教育投资仍是面对独一代的养老焦虑时所需仰赖的重要手段。社会要想不断地创造出财富,有两个必需要素,一是一定数量的劳动人口,另一个就是人们在勤劳并有效率的劳动。这两点在未来都面临不小的压力。

      2009年,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张翼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上指出,中国人口红利在2009年达到最大获利点,此后将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中国此后将进入出生率日益降低、劳动人口资源日益匮乏、养老负担日益增大的时期。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每年将仅仅出生600多万孩子,大国空巢,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经济难题。

      在劳动人口减少的状况下,增进教育投资,增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效率则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出口。而如果整个国家的效率难以得到大幅提升,上有老下有小的独一代至少要想办法提高自己和后代的效率。所以充分、精准的教育投入,是每个家庭未雨绸缪应对养老的基石。独一代年轻夫妇便应持续学习新的知识,发动头脑风暴,拓宽挣钱、和投资理财的思路。

      福建省泉州市社科联主席朱学群认为,“独一代”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对“独一代”持家以及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至今仍被我们津津乐道,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

      笔者以为,独一代在面对父母养老焦虑时,自身的内心建设也非常重要。年轻父母们一直致力于努力工作、多挣钱,以给父母更多的物质和医疗保障,此情可鉴。但如果这番努力是以牺牲了陪伴父母的时间、泯灭了关怀父母的情怀为代价的话则大可不必。在许多421家庭中,年轻父母仅仅扮演了家庭收入来源的角色,对于孩子,这是亲情的缺失,对于父母,这是孝念的缺失。

      发动头脑风暴,可以于轻松处挣大钱,加强内心建设,也应于父母急需处尽孝心。多关心父母内心的精神需求,比仅把一叠子钱交到父母手里更让他们觉得安慰--养老不如护老! (新东方)(责任编辑:周传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