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讯(记者 庄红 通讯员 乔淑芹)十年间,临沂人民的“吃穿住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车川流不息,这一些不仅仅体现在城市人的生活中,近几年,农村的发展更是让人感叹。 2009年以来,临沂市围绕建设老区群众幸福生活美好家园这一目标,树立三种理念,实施“四步梯次推进”,落实“五线协作联动”,扎实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沂蒙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年累计实施农村住房建设项目1343个,43.9万户农村群众住上新居;完成直接投资443亿元,带动间接投资402亿元,拉动居民消费47亿元;节约土地10万亩,其中耕地5.3万亩;26万农民变市民,21万农民变工人,13万农民变商人,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真正让农村更美了,让农民更幸福了!
树立三种理念 引领美好家园建设
统筹布局谋规划。按照“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合并弱小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住村”的要求,将全市7159个行政村规划为1633个新型农村社区。2009年集中攻克城中村,2010年、2011年着力抓好镇驻地、城边村和中心村,今年重点改造沿河沿线和矿山塌陷区村。
因地制宜创特色。倡导“村不在新、贵在特色,楼不在高、优在功能”,对各类村庄给予特色定位和功能定位。1100个靠山的村庄,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中林果缠绕、山下宜居美好”格局,建设秀美山村;870个沿河的村庄,展现水乡风韵,建设滨水村庄;960个沿路的村庄,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130个传统村居,保护已有古建筑、古民居,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村居。
尊重民意聚合力。将群众满意作为农房建设的最高标准,在改造方案、规划设计、评估丈量、征收补偿、施工监管、房屋分配等环节让群众全程参与,最大限度保障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四步梯次推进 加快美好家园建设
建设“百年住宅”。先后开展5次设计竞赛活动,免费发放“沂蒙新农居”设计方案3万余册。坚持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乡镇项目责任人、村民代表“四支队伍”齐抓共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要求,所有新建住房做到外墙保温、中空玻璃门窗,积极推广地源热泵等技术,有效解决供暖问题。打造“新型社区”。
按照“改造一片、配套一片、提升一片”的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将人口向中心村集中,由村庄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每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至少500平方米。实施“三上工程”。大力实施“气化临沂”工程,新建天然气主管网1500公里,覆盖8县、3区、3个开发区,97个乡镇。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7座和小型污水处理设施65座,覆盖农村社区355个。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农村垃圾收集点4.1万处,75%的农村社区实现了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
创建“生态文明”。制定了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实施乡村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全市有6778个村居(社区)基本实现“五化”达标,占总数的97.8%。
建立五项机制 保障美好家园建设
建立组织推动机制。成立农房建设领导小组,抽调13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同志和一批技术骨干,进行巡回指导。各县区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形成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一部四办”(组织部、农房办、社区办、整治办、文明办)联动机制,各负其责、协调推进。
建立要素保障机制。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各县区按1:1比例配套,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扶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村住房贷款23.6亿元。实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项目123个、5万亩,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大项目区6个、30万亩。
建立全程服务机制。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减免各类费用2.6亿余元。创造性地开展了建材下乡工作,全国建材下乡现场会在临沂召开。
建立监管考核机制。从建设方案、土地供应、资金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责任编辑: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