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聚焦

红色革命摇篮石泉湖:藏大炮护物资的坚固堡垒

2015年08月14日 07:45:00 作者:车少远 衣方杰 张庆举 来源:大众网-沂蒙晚报

      罗荣桓同志于1939年3月率部来山东,1945年10月奉命去东北,在山东战斗和生活了六年八个月,后来他在谈到山东根据地时表示,山东人民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有重大贡献,前后出的兵员总数在100万以上。现在山东籍的干部遍布全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好几个军是从山东发展起来的,山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始终跟着共产党走。到抗日战争末期,山东成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建制的抗日根据地,拥有一千几百万人口。抗战时期尤以沂蒙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石泉湖,一个在二十世纪40年代响彻山东的名字,这个位于莒南县城北3公里的小山村,山地丘陵居多,土地瘠薄。尤其是1938年日军侵占山东以后,经常出来“扫荡”,到处烧杀淫掠,石泉湖虽地处偏远,村里人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容易。

      1937年8月,共产党员谢辉、张子亮组织起十字路抗日游击队来到石泉湖。1938年,山东省委书记黎玉领导山东纵队游击四支队进驻石泉湖。很快,山东纵队其他机关也陆续移驻于此,与村民们同吃,同抗战,结下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深厚友谊。

      “人在炮在” 

      抗战初期,日军经常“扫荡”,轰炸十字路(今属莒南)及其周围村庄,八路军和党政领导机关只能转移到偏远的山区隐蔽。石泉湖村地处卧佛山前,周围高沟深林密布,地形便于隐蔽,加上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抗日热情高,群众基础好。

      莒南县党史委原主任李祥琨说,最先来到这个村的是谢辉,随后黎玉带领山东军政机关也住到了石泉湖。

      时至今日,石泉湖村民还记得谢辉住在村民李义方家,黎玉住在村民李义凤家。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1942年春,一门我军缴获的日军大炮隐蔽在石泉湖,这门大炮由村民李义智、李义信兄弟二人负责隐蔽保护,二人表示“人在炮在”,他们在村外深挖了一个坑把大炮掩埋好,上面又盖上了土,根本看不出痕迹。甲子山战役时,这门大炮可是发挥了作用,战役后继续被村民们埋到了坑里,这门大炮直到1945年罗荣桓率队去东北时才被拉走。

      村民们说,几年时间,小鬼子费了老大劲都没找到这门大炮。

      七大机关隐蔽小山村 

      1943年前后,罗荣桓、肖华、陈士渠等率部队先后来到石泉湖。一时间,山东军区、军区后勤处、大众日报社、北海银行、军区医院、军区疗养院等七大机关隐蔽于此,机关人员达到了180多人。

      因为领导机关要接收处理大量机密文件,银行要保密,医院伤员要治疗,没有房子是不行的。石泉湖村民们主动把房屋让给机关和伤员,部分村里人搬到了打麦场、山上岩洞里去住。

      此外,山东军区和115师后勤部的仓库设在这里,大量军火武器弹药、银行的银钞、医院的药品及医疗用品、大众日报社印刷用纸,还有大量被服、布匹等军需用品,一车车,一捆捆,一箱箱,还有许多机密文件,遇到日军来“扫荡”,就要全部疏散隐藏起来。此时,石泉湖每位村民都主动申请并承担起藏运物资的任务。“村民们接了任务,至于藏到什么地方只有当事人知道。别人谁也不知道,鬼子走了,再取出来用。”李祥琨说,幸亏村子附近山多、洞多,多数物资都被分散藏到山洞里或者是挖坑埋藏了。尽管日军多次出来“扫荡”,可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找到。

      石泉湖全村人和部队官兵团结得像一家人。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民兵主动参战,儿童团站岗放哨,干部领着民兵警戒、送信、埋地雷;妇女、老人筹军粮,照看伤病员,喂饭喂药;妇女推磨、烙煎饼、做军鞋。有时一连几天几夜不睡觉,累倒了,累病了,都毫无怨言。村里人始终认为,只要能赶走鬼子,解放中国,再苦再累,哪怕豁上性命也是值得的。

      为了适应战争状态,军民之间的组织工作十分严密,分工明确,配合得也十分默契。李祥琨说:“整个抗战时期,村里没出过一名叛徒,也没出过一位消极反对分子。”

      他们眼中的“军民鱼水一家亲” 

      时任鲁南军区鞋厂班长李凤春:战争年代,为了解决生产能力不足,每逢做棉衣时,当地妇女就主动协助被服厂完成生产任务。被服厂将衣片缝好,由群众承担起铺花、锁眼、钉扣等工作。平邑县有位拥军模范花大娘,她每年八月十五刚过就主动来工厂帮助做棉衣,她说这是“回娘家”。干活时花大娘以真挚朴实的话语鼓舞妇女群众:“姊妹们!前方战士为咱拼命流血,咱们可得实心实意地把棉花铺匀,把针线缝密,要对得起亲人啊!”群众一直帮工厂做完棉衣才肯返回,每隔一段时间,要倒换岗位,那些换走的人们,不愿走,走的送的都哭了。

      滨海军区劳动英雄毛如峰:缝纫机除了通过关系到敌区买、作战缴获以外,就是工人参加革命时带出来的。原料来自农村纺纱织布,染料从敌占区买。没有厂房,老百姓主动腾出地方。那时候衣服规格为中式衫,上身四个口袋,部队需求量大,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将衣服突击缝制出来,难办的是棉花。弹好棉絮,套棉花靠群众和我们一起搞。总之过去战争时期生产,靠党的领导,靠人民的支持,克服各种困难,这才完成生产。

      时任滨海军区被服总厂会计王书敏:1945年夏末秋初,日本投降前,有一艘满载白细布从青岛开往上海的货船,在日照某沿海地区投奔到我滨海军区。日照、莒南等地大批乡亲主动用手推车搬运,分散保存在虎园附近几个村内。抢运中,广大民工自带干粮,昼夜奔波。运完清点时,一点也没有少,可见当时根据地群众觉悟之高。这次行动,使滨海军区全体指战员,都穿上了细布军装。

      记者 车少远 衣方杰 张庆举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龙)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