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4月14日讯(通讯员 郭琪)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在走向城市化、走向富裕的道路上,应运而生了一批“领跑人”、一批“模范”。朱芦镇址坊社区绣针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任赵东光就是其中一员,他不甘贫穷,坚持不懈努力带领群众致富,在菜地里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结束了“猫冬”,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当记者走进赵东光的高效温室蔬菜大棚时,只见一棵棵辣椒树枝头挂满了辣椒,已接近两米高如宝塔一般。“辣椒是夏季的时令蔬菜,那时只能卖到1块2一斤,我们的温室辣椒现在都已经成熟,随摘随卖,可以卖到3块多,一斤能比平时高近2块钱。”赵东光高兴地说。望着硕果累累的辣椒,我们难以想象这一切来之不易。
四年前址坊社区还叫址坊村,赵东光就是这个村的村主任,那个时候,赵东光家里虽然有几亩菜地、几个大棚却收入不高,和乡亲们一样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但他不希望像父辈那样每天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想富,也想让周围的人一起富。于是,他就找村里人商量,准备成立一个农村合作社。
“我们合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赵东光说,当时的址坊村,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田垄之间,都有家家种菜、种大棚的传统,既然大家有这方面的经验,那就索性搞一个蔬菜大棚。况且种蔬菜风险不大,算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销路不是问题。
于是赵东光带领着乡亲们,从盛产芹菜的青岛马家沟,到家门口的沂南生态示范园,细致地考察了蔬菜大棚种植的每个细节,最后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高效温室大棚。“考察以后,大家都觉得高效温室大棚确实比一般的大棚效益高,当时大家也对建高效大棚很积极。”赵东光说,但是问题却随之而来,一个温室大棚就要十几万,当时十万块钱对农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人都反对,觉得我们是异想天开。”不过,好在有村委和当地政府的帮忙,给赵东光等十二户各贷了三万块钱,再加上他们自己的积蓄还有七拼八凑来的,建温室大棚的钱总算是凑够了,可是问题又来了。
“我们几户把自己的地都拿出来也不够,乡亲们怕我们年轻人干不好,大棚占着地,他们也被套在了里面,都不太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们,不过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既然开了口,他们也没有太拒绝,最终就把土地以每亩900块钱的价格流转给了我们。”赵东光说,就这样,绣针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效温室蔬菜大棚建了起来,并栽上了西红柿。
也许是老天爷故意和赵东光开玩笑,当西红柿成熟时,一个让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合作社种的西红柿滞销了,这一消息一传出,村里顿时炸了锅。“头一年就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西红柿都喂猪了,忙活了大半年,只卖了4000来块钱,全赔了。”绣针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霍西团说。面对乡亲们的质疑,赵东光拍着胸脯保证,“请你们放心,我们不吃不喝,就是要饭也会把流转土地的钱给你们。”
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判断缺乏经验,让初次建高效大棚的合作社吃了亏。村委当即决定,每户补贴四千块钱,帮助合作社度过难关。当然,赵东光也没有让社员们失望。“在我们失落的时候,他没有放弃,鼓励我们,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取经、找好品种。”霍西团说。
由于赵东光的坚持和乡亲们的不抛弃和不放弃,绣针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了下来,经过四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当初的坚持是正确的。“我们给自己的菜注册了商标叫‘址坊牌蔬菜’,其中址坊芹菜已销往青岛、连云港等城市,可以说已经远近闻名了,我们今后要打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品牌,绣针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一定会带领群众们走向富裕。”赵东光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