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这样说。自实施文化惠民生工作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站在“文化立市”的高度,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并将其纳入建设规划、财政预算、考核范围。在2011年民生建设大会上,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写入了二十件民生实事。
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有人把图书馆比作城市之魂。去年曾在本报举办的“书香少年”评选活动中荣获殊荣的16岁少年李行健对此感触颇深。这个嗜书成癖的少年从小学开始,每周都要去兰山区图书馆借上一摞书。“一顿饭不吃可以,但一天不读书可不行”。去年,临沂市图书馆开门纳客,他第一时间去办了借书卡,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坐在图书馆宽敞的借阅厅阅读,已经成了李行健生活的一部分。
李行健只是临沂众多爱书人的一个小小缩影。记者从临沂市图书馆了解到,自去年5月30日开馆以来,迄今已有4万余人来办理了借书卡。而今年暑假以来,临沂市图书馆每周接待读者达到3万余人次,平均每周借书量接近6万册。临沂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小王告诉记者,暑假以来,每天早上他都不得不提前半个小时到馆做好准备工作,因为每天开馆前,门口的广场上早就有市民在此等候了。
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中的重头戏,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已经成为市民阅读的首选场所,同时,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带给诸多爱书人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大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站在“文化立市”的高度,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继2009年将其列入十大“为民工程”后,2011年,又将其纳入二十件民生实事来办。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投入,大气魄建设,一个个拥有巨量休闲空间、现代时尚的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了临沂城最具震撼力的地标性景观。
文化基础设施成为地标性建筑
15年前《泰坦尼克号》全球风靡的时候,李建华和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一起去东方红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骑自行车穿街走巷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今年,他开车带妻子又到保利影城去看了一场3D版的《泰坦尼克号》。“15年前看电影对于情侣来说还挺奢侈的,现在临沂有了这么多家电影院,买票看电影已经列入日常的家庭预算。”李先生颇有感触地说。
去年的民生建设大会上,文化民生事业被临沂市委、市政府高调纳入了全市二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文化惠民生,成为全市民生建设工作的大事要事。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1年,市区启动市民健身中心建设,城乡社区(村居)新建500个健身活动站点。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科技馆,去年以来,先后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市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根据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到76.6%,新增直播卫星广播电视用户4000户。新建数字影院5家、数字影厅9个。送文化下乡已完成220场,送电影下乡完成3.5万场次。
不得不提的还有土生土长的临沂市民自编自演的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后,被文化部挑选晋京展演。13日和14日北京丰台区中国评剧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观众无不潸然。不仅临沂人自己爱看,首都观众也被剧情深深吸引,墙内开花香遍墙内外。
近年来,临沂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解决了多年来的历史欠账。临沂市展览馆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书法苑投资2亿元,面积20万平方米;省内最高的临沂广播电视发射塔投资2亿元,占地7.7万平方米;省内首家具有完备功能的地市级科技馆——市科技馆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城区还先后建成十多个文化广场,沿滨河大道建成了“百里文化长廊”……一批重点、大型基础文化设施的相继落成,彻底解决了市区基础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也让越来越多的临沂市民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如今,从文化设施的极度缺乏,到先后投入数十亿、新建扩建的数十项标志性基础文化设施项目相继开工竣工启用,文化民生正在临沂不断绽放光芒,也为临沂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迈向新的高点永续新动力。
记者 刘遥
(责任编辑:江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