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相于在给老伴喂饭,吃一顿饭经常要用一个小时
提起赵相于这个名字,除了少数邻居外,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但若说起不离不弃、精心照顾瘫痪妻子60年的白胡子老头,几乎人人皆知……结婚70年,悉心照料病床上妻子60载,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大爱之歌。
就在前不久,赵相于家庭获评全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5月25日,“最美老伴”赵相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但他感人的事迹却感动了每个人。
一人撑起8口之家
普通的小院,两棵白杨,两间小屋。正屋内,一张老式大床,一张老式桌子和几个小马扎,还有一个炉子,几口缸,虽是简陋倒也整洁,这就是罗庄区册山街道石杭岭村赵相于的家。在西屋里,面色苍白的老伴紧闭双眼,脖子上围着一块毛巾,躺在床上“呜呜哇哇”说着只有赵相于才听得懂的话。
1943年,赵相于与妻子结婚,很快便有了6个孩子。可惜好景不长,1955年妻子赵王氏患上了严重白内障,因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医疗水平有限,延误治疗,很快便完全失明。巨大的打击让她精神失常,最终瘫痪在床,这一躺就是60年。膝下是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床上是瘫痪、失明、精神失常的妻子,面对这一切,赵相于没逃避,毅然挑起了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担。
那时都在生产队干活,天不亮赵相于就起床为全家人摊煎饼做饭,完成队里的任务后,还要迅速跑回家照顾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虽说孩子多,负担重,但他从未向集体提任何要求,分配完东西他都是安排好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赶上米面不多时,他宁肯自己饿着,也不让妻子和孩子们挨饿。
后来,好心人介绍他去车队“赶大车”拉货赚钱。他就白天干活,晚上“赶大车”,深夜回家还要为一家老小洗衣做饭。据老人的二儿子赵康法回忆,有一天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父亲给他们缝补衣服,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拿着针线,针扎进手里了都浑然不知,原来他实在太累了,竟坐着睡着了……
旧棉衣成集上风景 照顾瘫痪老伴60年
提起赵相于这个名字,几乎没人知道。但如果说经常赶集的白胡子老头,几乎妇孺皆知。“他经常骑三轮车来册山赶集,戴一顶旧毡帽、穿一件发白的灰色棉大衣,逢集必买俺的烤地瓜,另外捎点面瓜和香蕉啥的。”在册山集市上,一位常年卖烤地瓜的老大爷说。
赵相于60年如一日买地瓜、面瓜和香蕉,不为别的,只为他的老伴好这口,但自己却不舍得吃穿。“都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戴那顶毡帽,那身棉衣也有年头了,中间也就添了几次棉絮。”赵相于的孙子赵泳民回忆说。
由于赵相于的妻子精神失常,普通一顿饭常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有时,为了让妻子吃上肉,赵相于总是尽力将肉切碎到不能再切。妻子感冒发烧,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发觉。“她又不会说,你咋知道她感冒了?”赵相于生前,有不少人问过他这个问题。这时他总是一笑,因为他早对老伴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知道老伴感冒发烧就会蹬被子,表现得很烦躁……
“一次,我和赵相于老人同赴村里的喜宴,看到端上八宝饭时,他小心翼翼切下一小块装在袋子里便走,后来才得知他是要拿回家趁热给妻子尝尝……”村民高永起回忆起这件事,依然被他这种情怀感动。
由于妻子赵王氏精神失常,行为不受控制,赵相于总是睡在床的最边缘,最大限度把里面的空间让给妻子。特别在冬天,赵相于每晚都会醒来几次,细心查看老伴的被子是否盖好。60年间,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直到临终,俺爹终于能平躺在床上睡个踏实觉,没想到却是最后一次。”三儿子赵康明几度哽咽。
用生命践行偕老诺言
60年间,记不清多少人劝过赵相于离婚或另娶,可他却说,这是命运的安排,既然当初牵起了她的手,便要一起走到最后。就这样,60年来,妻子吃的每一顿饭都是热乎的。虽然老伴一直在说着没人听懂的话,但赵相于老人生前常说,“只要妻子能陪在自己身边,看到她的笑,就是对我莫大的安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赵相于老人去世前,老两口被子女“分居”——赵相于住在大儿子家,妻子赵王氏则“分”在了二子家。直到现在,老人已送完殡,妻子赵王氏仍不知情。“俺爹走了,以后的日子,俺们更会服侍好娘,让爹放心。”赵相于的二儿媳姜桂香哽咽着说。
5月15日,赵相于老人获评全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就在赵相于病危时,赵相于家人联系上省妇联,期望能早日让病危的老人见到这一荣誉,但5月28日,荣誉证书才刚送达市妇联。“这个荣誉也是对老人的肯定,我们一定会替老人守好这份荣誉。”赵相于的子女表示。(记者 唐丽丽 通讯员 王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