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落总数超标、含有违规添加剂、标签不合格……10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公布的最新一批不合格进境名单中,又有七款洋奶粉“上榜”。洋奶粉频频登上质检总局“黑名单”,不过记者发现出事的多是知名度不高的小品牌,乃至国外市场并无销售的“杂牌”“假牌”,如新西兰官方认可的销往中国的奶粉品牌仅20多个,而目前国内市面上销售的却有200多个。
“荷兰进口”奶粉 产地波兰?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通报8月份不合格进境食品名单,来自德国、法国和新西兰等国的七款婴幼儿配方奶粉在进境口岸抽检不合格,涉及贝贝善、贝倍妙、法瑞康、乐爱朵和爱思思五个品牌。
记者注意到,在上“黑名单”的洋奶粉中,贝倍妙标榜“荷兰进口”,不过国家质检总局公示信息却显示其产地在波兰,制造商为GEO-POLAND SP.ZO.O.,进口商为北京易能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这已经不是洋奶粉首次登上“黑榜”了。国家质检总局信息显示,2012年5月,来自德国的泓乐婴儿、幼儿配方奶粉,来自新西兰的可益多婴儿、幼儿配方奶粉等共计9.63吨,均被检测出产品不合格;2013年,澳大利亚澳洲麦斯维尔有限公司生产的6吨多PAULS奶粉,因标签不合格遭遇退货;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来自波兰的一批艾鲜奶粉。究其“上榜”原因,无外乎菌落总数超标、超范围使用添加剂以及标签不合格等。
出事的少见大品牌
“2008年以前,国产品牌奶粉占据国内七成市场,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分水岭’,之后大量洋奶粉纷纷涌入。”在超市从事多年奶粉销售的王先生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国内洋奶粉只有惠氏等寥寥几种,且多以婴幼儿配方奶为主,三聚氰胺事件后,大量洋品牌涌入中国。
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的洋奶粉多达数百种,“名字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叫‘纽澳’,有的叫‘纽滋本’,也有叫‘纽利兹’的,名字读起来都跟绕口令似的,更别说记住了。”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坦言,超市里的奶粉多数都是国外的,名字很容易混淆。
“出问题的洋奶粉品牌不少都没听说过。”一国产奶粉企业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在乳制品行业待了十多年,平时也跟不少同行打交道,但对于频频出事的洋奶粉,就有七八成品牌从未见过。“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多批存在问题的奶粉,大多名不见经传。”
不少洋奶粉为“中国特供”
“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见到的不少洋奶粉都是‘假洋牌’。”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不少洋奶粉只是打着奶粉知名产地如新西兰、荷兰、法国等旗号而已,如央视去年曝光的深受消费者信赖的“纽贝贝”奶粉,其标注地址竟是新西兰一家汽配城。
此次“上榜”的贝倍妙,标注产地是波兰,而在其中文官网上,贝倍妙的自我介绍是:荷兰著名婴幼儿食品公司ScepterCompany旗下知名婴幼儿奶粉品牌,在荷兰享有“安全规格最高的基础阶段奶粉”的优秀口碑,在1号店贝倍妙的官方旗舰店内,该奶粉同样标榜来自荷兰,并称其“来自荷兰第二大牧场法梅尔”。
“有些奶粉就是‘中国特供’,在国外根本就没有销售。”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有奶粉企业利用国人信任洋品牌的心理,将奶粉“贴牌”标注产自新西兰、荷兰等地,而实际上,在“产地”压根没有销售。
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真正是新西兰当地品牌、严格执行新西兰和中国的标准生产加工婴幼儿配方奶粉并原装出口到中国的品牌并不多,只有六家企业的20多个品牌,然而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新西兰奶粉却多达200多个品牌。
记者观察
国内奶企加速海外建厂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重创国人消费信心后,进口奶粉借机大举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数额节节攀升。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12 . 3万吨,同比增长34 . 23%;2014年上半年,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5.9万吨,同比增长6.5%。
“预计今年乳粉的进口量将首次超过国产量。”采访中,山东省食品工业协会乳业分会秘书长胥明介绍说,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68 . 2万吨,同比增长75 . 2%,货值达34 . 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 . 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洋奶粉在中国火起来的同时,国内知名品牌纷纷发力,或是通过收购小企业做大做强,或是走出国门借道国外奶源和技术来拓展市场。例如,在中粮集团入主后,2013年,蒙牛集团斥资百亿元收购雅士利,成功挺进奶粉第一梯队,就在一个月之前,蒙牛集团刚刚控股现代牧业;圣元国际集团则是民族奶粉品牌走出国门的代表,公司与法国乳业巨头索迪亚集团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生产婴儿奶粉的单体工厂,项目已于9月份开始施工,“此次合作将是圣元获得高品质奶源的长期的、稳定的保证。”圣元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张亮接受采访时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奶粉企业规划的海外奶粉年产能已超过20万吨,相当于2012年我国奶粉总进口量的30%。
“当然得给孩子选择质量好的奶粉,国外奶粉质量更有保障。”在济南泉城路一超市内,正在挑选奶粉的陈女士告诉记者,相较于国产奶粉,她觉得国外奶粉无论是奶源还是生产环节都值得信任。洋奶粉频出问题依然受国人追捧,这是值得国内奶企深思的问题。(记者 付连兴徐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