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频道>新闻动态>媒体聚焦

成都90后女生入结婚潮 刚出校门就算晚婚引争议

2013年04月19日 16:45 作者:赵一丹 张舒 来源:四川新闻网
当80后感叹青春逝去的时候,第一批90后也进入了晚婚阶段。
        当80后感叹青春逝去的时候,第一批90后也进入了晚婚阶段。成都主城区今年1至3月,结婚登记的90后女生不在少数。

        对此,有网友提出,时代在变,晚婚的标准是否也该跟着变了?

        晚婚调查

        主城区晚婚女 90后不在少数

        近日,记者联系了成都市民政部门,成都市主城区的结婚登记当中,90后晚婚女不少,悄然成为当下结婚大潮之中一股强劲支流。

        “今年1至3月份,成华区婚姻登记处总共办理了2322对结婚登记,从数据来看,23岁以后包括23岁的女性晚婚比例约占整个婚姻登记比例的40%至50%。”成华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温燕说,据初步估计,这些晚婚女当中,90后女性约占到20%至30%。

        青羊区的90后晚婚女也不在少数,青羊区婚姻登记处每天约办理100多对,其中约有25对为晚婚登记,“其中90后晚婚的占到大多数。”青羊区婚姻登记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趣的是,这两个区登记结婚的90后中,户口基本都是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非成都本地人,学历比较高,工作条件或者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

        金牛区的数据则又略有不同,今年1月至3月,90后结婚登记的分别为10对、17对、16对,而每月金牛区婚姻登记处的结婚登记人员达到500至600对。

        晚婚故事

        23岁太早了27岁才算晚婚

        “才毕业一年就被‘晚婚’了啊!”当1990年3月出生的崔然(化名)听到自己已经成了90后第一批晚婚族时,感到非常震惊。“我还有很多同学在二十四岁毕业,岂不是很悲催地在大学里就迎来了自己的晚婚时代?”

        在杭州做媒体工作的崔然称,压根还没有想过把结婚这项人生大事放到近三年的人生议程中。“结婚不是儿戏,要考虑经济基础,而且现在事业才刚刚起步,平时节奏那么快,也很难有精力去谈婚论嫁。”她告诉记者,目前父母并没有迫切地给她介绍过结婚对象,身边单身的姐妹们也还有许多。而更重要的是,崔然还没有做好结婚的心理准备,“感觉自己还没长大呢!”

        “时代在变,晚婚标准也该跟着变了。”在她看来,现在女生的晚婚年龄应该按照“剩女”的年龄来算,27岁就比较适合。她称自己身边绝大多数的女生也是这么想的。

        “相亲苦,相亲累,相了半天不般配……”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相亲段子。如今,李晴(化名)也遇到了同样的遭遇,1990年4月出生的她,在父母眼中,已经算大龄晚婚了。亲友先后为她张罗了十来个相亲对象。可在她看来,23岁就算晚婚,有点离谱。

        今年23岁的徐妍(化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大一时,她就遇到了合适的另一半。毕业3个月后,3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收获。如今,结婚一年多的他们准备要孩子了。

        徐妍称,去年毕业前,他们曾为结婚的事犹豫过。男友要回老家巴中,而她家在成都。“当时许多朋友都劝我,读书时的恋情是比较单纯的,毕业后再想遇到一个这么真心的人就很难了。”徐妍说。仔细思量,并经过双方家人的认可,她选择了嫁到巴中。虽然女生23岁已是晚婚年龄,徐妍却是同龄人间不折不扣的“早婚族”。大学同寝室的女生中,她是第一个结婚的。“不过,只要遇到对的人了,就无所谓早婚晚婚了。”徐妍说。

        晚婚政策

        晚婚源自上世纪为减缓人口增速

        晚婚到底从何而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结婚的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岁,女不得早于20岁。

        “晚婚这一概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计划生育背景下产生的,目的就是减缓人口增速。”成都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冉毅表示,根据《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各推迟三周岁以上初婚的为晚婚。

        该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四川省内实行的晚婚的奖励办法,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20天,婚假、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奖金照发。“也就是说在法定3天婚假的基础上,增加了20天假期。”冉毅说。(成都商报记者赵一丹张舒)

    (责任编辑:白晓伟)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