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家居>家电资讯>电视

超高清市场国产品牌崛起 显示技术突破是利器

2015年03月26日 14:0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彩电市场进入新常态发展期,超高清市场却继续火爆。据行业数据显示,提前进行超高清技术布局的海信等中国品牌,正逐渐取代外资品牌,成为引领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生力军。
      彩电市场进入新常态发展期,超高清市场却继续火爆。据行业数据显示,提前进行超高清技术布局的海信等中国品牌,正逐渐取代外资品牌,成为引领超高清显示技术的生力军。 
      超高清成就国产品牌超越战
      每次产业技术升级都是一次大洗牌的过程。就彩电行业来说,从CRT时代到平板时代,日、韩品牌各领风骚数年;随着高画质超高清时代的到来,以海信为代表的国内彩电企业渐显锋芒,正逐步完成对国外品牌的超越。
      中国品牌的崛起得益于超高清。从2013年年底开始,中国彩电品牌就开始大力推广4K产品,而在2014年,4K市场即高潮迭起。极具代表的是海信推出的应用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技术的ULED电视,而三星虽然前期也加入了UHD行列,但在后程却在中国市场上被中国品牌超越。
      根据Display Search发布的最新全球市场数据,2014年度,海信4K电视以11.30%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三强,成为唯一一个全球市场占有率跻身前三的中国品牌。中怡康的数据也与此吻合,在中国市场上,截止2015年1月,海信4K电视以19.2%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领先第二名4个百分点。
      据Display Search分析,2014年全球4K电视为1500万台,并预计未来三年的增长率将达到50%-100%,2017年市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台,占据24%的市场份额。Display Search研究总监吴荣兵坦言,当前全球彩电市场超高清趋势非常明确,发展空间还很大。
      中国彩电市场在经历了10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从2014年开始将步入平稳发展期,对显示技术的追求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海信在电视液晶显示技术领域有着10年以上技术积累、在超高清显示领域掌握自主专利技术,在超高清大潮兴起之时,提前储备技术的国产品牌乘势腾飞是迟早的事。
      显示技术突破是取胜利器
      现阶段,液晶显示技术升级将成为主推彩电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内彩电企业之所以能在超高清市场表现优异,也在于它们率先掌握了核心技术。
      以海信为例,2014年3月,海信发布了自主知识研发的ULED电视,ULED采用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有效解决了4K电视画面层次感不足、色彩和细节表现力不足和流畅度不佳的问题,实现了高对比度、高色彩表现力和高速响应的完美画质表现。
      在美国CES展上,以海信ULED和三星SUHD为代表的高画质超高清液晶显示技术,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虽然LG代表的OLED显示技术也亮相CES,但由于生产良率低、残影、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在近期内难以克服,导致产业化受阻, 而应用ULED技术的超高清电视可望在未来3年内担纲市场主流。
      在OLED暂时难有突破的情况下,选择成熟技术与市场匹配的产品,堪称是明智之举。 “中国品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背光显示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背光的分区控制,提高了峰值亮度、色域,动态对比度等关键指标,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路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任张素兵如是说。
        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包冉认为,ULED技术应该是当前中国企业可以掌控的液晶电视画质提升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向下一代电视显示技术发展的最优方案,它的性价比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邢猛猛)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家居新闻:0539-3100789-8010 新闻邮箱:496700864@qq.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