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焦点网谈

“三个代表”的实践者——王乐义

2006年10月31日 09:16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王乐义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发人深思。他的贡献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王乐义通过带头探索、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实现了蔬菜生产的一场变革,延伸了广大农民致富的脚印,是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成功实践。

        王乐义这个典型的时代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特征最新的科学阐述和理论概括,又应是全党的实践和行动。当前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就要在理论上学懂弄通,又要像王乐义同志那样身体力行,付诸实践。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的北方,也许对过去冬季餐桌上的单调还记忆犹新,萝卜白菜曾是不变的主题。一场“菜篮子革命”之后,单调乏味的萝卜白菜正被丰富样的新鲜蔬菜所取代,不知不觉间,家家户户冬储大白菜已成为历史。而推动这场“菜篮子革命”的就是被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勇担风险,发明蔬菜种植新技术;无偿推广,视天下农民为一家;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评价说,王乐义同志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的忠实实践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中国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时刻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蔬菜种植敢称王

        作为一名农村老党员,王乐义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认准了要通过新技术去改变传统的蔬菜生产方式,提高蔬菜种植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后,他又继续创新,使三元朱村的蔬菜生产技术始终保持着领先水平。

        王乐义搞冬暖式蔬菜大棚,要从1988年冬天谈起。那年腊月,堂兄给他送来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寒冬腊月里的这几根水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当打听到这黄瓜产自辽宁瓦房店后,王乐义刚过完年就带着村里的7位党员骨干到瓦房店拜师学艺去了。但费尽口舌,人家就是不愿传授。王乐义不泄气,没过多久,他又带人找上门去,说:“咱都是农民啊,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王乐义的诚意感动了对方,将瓦房店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生产冬季黄瓜的嫁接技术教给了王乐义。

        回到三元朱村,王乐义就准备领着乡亲们大干一场。但听说王乐义要搞的是过冬不用生炉子的大棚,乡亲们说啥也不相信。他再三发动,竟没有一个村民响应。当时建一个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这在当时可是笔大数目,万一弄砸了可就翻不过身来了。但王乐义瞅准了冬暖式大棚是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铁了心要让乡亲们掌握大棚蔬菜新技术,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全村17名党员干部,可有些党员干部也害怕冒风险,担心赔本,王乐义开导他们:“咱们都在党旗下宣过誓,是党员就得比群众觉悟高,就得为群众带头,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结果,在三元朱村的田头建起了第一批17个大棚。

        在建大棚的过程中,王乐义经过多次试验,对学到的大棚技术从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方位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成功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技术。

        1989年8月开始建棚,10月播种,12月24日鲜嫩的黄瓜就上市了。第一批越冬黄瓜开秤就卖到了10元钱0.5公斤,每天来收黄瓜的汽车在村口排成了一长溜。到1990年5月一算账,17个蔬菜大棚平均收入2.7万元。在这之前三元朱村没有一个万元户,这次一下冒出了17个2万元户。

        在大田里搞冬暖式大棚的试验成功了。但就在乡亲们对把这项技术推广出去心有顾虑的时候,王乐义再次显示出他不凡的见识:三元朱村要在大棚蔬菜上再做新文章,始终保持生产技术的领先。他们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先后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1990年底,王乐义听到了有关无公害蔬菜的信息,他辗转奔波,在北京找到了无公害蔬菜专家王宪彬教授。在王教授的指导下,三元朱村的无公害蔬菜1992年通过了检测化验。

        随着大棚蔬菜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全国蔬菜生产的面积迅速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但王乐义领着村民们不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大棚立体种植、大棚水果、大棚养殖等先后获得成功,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引进了国内外150多个名优新品种。1998年,三元朱村与香港一家公司联合成立了鲁光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绿色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他们还与哈慈集团合作投资1000万元搞起了大棚保健菜实验开发,产品已经打入了许多大中城市的超市。

        胸怀全局乐推广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后,在封锁技术还是推广普及两者之间,王乐义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以其宽阔的胸襟选择了后者,让更多的菜农从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中获益。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新时代农村共产党员摆脱小农意识、打破自我封闭、着眼于农业发展的先进观念。

        1989年底,第一茬黄瓜刚刚摘完,17个大棚户喜不自禁,而原先不敢搞大棚的村民们后悔了。村民们对王乐义说,希望把这能挣大钱的大棚技术“封锁”3年,等村里人都富起来以后再说,原本就是一心一意在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而奔波的王乐义答应了。

        但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成功,很快引起了寿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县委书记找到王乐义,对他说:“把你们这个技术贡献出来,在全县推广,怎么样?”领导的话让王乐义犯难了,他反复思忖,最后还是打定主意:不搞封锁,向农民兄弟们传授大棚技术。为了让村里的乡亲们理解,他耐心地给村民们讲道理:“天下农民是一家人,咱不能只想着自己,其他的农民兄弟跟咱一样想着富呢!”

        1990年,寿光一下子就上了5130个大棚,作为全县蔬菜大棚的技术总负责人,王乐义忙开了。县政府专门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经常是一天跑十几个乡镇,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双腿打颤,两眼发黑。1991年大年初一,王乐义病倒在大棚里,被送到医院后,过了好几天才醒过来。而这时,他指导的蔬菜大棚已进入收获期,全县5130个大棚全部成功。

        就在这一年,河北省考察团在三元朱村参观之后,向王乐义提出派技术员到河北去帮助发展大棚蔬菜。于是,三元朱村向外省派出了第一个农业技术员。第二年,来要农业技术员的更多了,三元朱村的农民也开始一批批地分赴全国各地,传授大棚蔬菜技术。而身为“总教头”的王乐义自然更忙了。

        199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主要领导到三元朱村考察,他对王乐义说:“新疆一年中有8个月吃菜要从外地运,你能不能帮助我们新疆发展大棚菜?”过了一个月,王乐义便带领6名农业技术员到了新疆哈密,帮助当地先搞起了26个大棚,获得成功。

        次年,王乐义带着42名农业技术员再次进疆,从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传授大棚蔬菜技术。短短几年时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新疆,新疆一年8个月吃菜靠外运的历史结束了。其间,王乐义先后7次进疆授艺,他的三弟王乐泉也在新疆工作,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但王乐义进疆7次,哥俩只在一块吃过两顿饭。

        1995年7月,王乐义应邀来到延安讲课、考察生产条件。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深深地触动了王乐义,回到三元朱村,他立即召开了党员干部会:“延安是革命圣地,没有延安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没想到延安那么穷,现在人家提出来让咱帮着种蔬菜,我建议选一个技术好、能吃苦的党员去,工资和来回路费都由村里出。”

        几天后,村党支部成员王佃军带着三元朱村无偿提供的蔬菜种子和农膜等材料赶到了延安地区甘泉县胡皮头村,很快就建起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后来,王乐义又向延安增派了技术员,使延安地区的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近年来,曾经因为直肠癌动过大手术的王乐义,拖着病残之躯,带着粪袋子,亲自跑了11个省、市、自治区,他去的地方都是生产条件较差、搞大棚难度大的地方。但是,王乐义走到哪里,致富的脚印就延伸到哪里。

        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不仅丰富了城市市民的菜篮子,而且为亿万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大义无私增党辉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支部是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王乐义作为一名支部书记,以其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一心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益,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他以一个村支书的行为把党的威信影响到千山万水。

        60岁的王乐义常常爬上三元朱村三层办公楼楼顶,久久俯瞰全村鳞次栉比、一望无际的冬暖式大棚。这是他最高兴的事儿,因为每一架大棚顶上都升腾着全村人的希望。但或许谁都想不到,这些大棚中唯独没有他王乐义的。村里人均只有一亩多耕地,王乐义考虑到自己在村委会已拿一份工资,就坚决把大棚地让出去了。而他全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搞大棚的一半。

        王乐义大义无私,一心为群众谋利益的事迹,村民们讲了很多很多。不过,朴实的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还是:“乐义真是个好书记!确实打着灯笼都难找。”1979年3月,三元朱村分到一个招工指标,当时的公社党委考虑到王乐义带病为大伙辛苦操劳,家里子女又多,就把这个指标“带帽儿”下给了王乐义的大女儿王月荣。当时王月荣16岁,正好初中毕业,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进城当工人。可万万没想到,王乐义坚决把指标让给了别人。他说:“作为村支部书记,我女儿占了这指标,大家就会戳脊梁骨,在农村群众中给党抹黑。”

        10年来,三元朱村先后外派4000多人次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技术。而外地来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更是多达70多万人次,几乎每天都得有二三百人次,最多一天接待了来自7个省的3000多人。对于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王乐义只要在村里,总是热情接待,他让所有求学者都带着像他建设的大棚一般的温暖离去。在记者采访那天,正好碰上来自辽宁省的40多位和潍坊杏埠村的80多位求学者。记者问他们,怎么知道来三元朱村学技术呢?他们回答说,现在种菜的,谁不知道这里有个党支部书记免费教技术?

        大棚暖了,三元朱村富了。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30元。王乐义的贡献也给他带来了一连串的荣誉。连续18年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五大代表,今年“五一”期间还作为全国劳模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但不管荣誉多重,王乐义仍然在他魂牵梦绕的大棚里默默耕耘着。(宋光茂 刘 磊)

    (责任编辑:吉云)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获奖名单: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