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莫言”二字篆文印章图样中山装的莫言,当地时间昨天下午在瑞典学院演讲厅发表了此行第一次公开演讲,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瑞典之行,全国注目。记者昨天联系到多位同往斯德哥尔摩的莫言好友,获悉莫言瑞典之行的细节。
演讲并不紧张
上海评论家陈思和说,莫言的演讲很棒,用讲故事的形式回答了各种问题,整个演讲是一气呵成的。演讲现场,瑞典方面提供了莫言讲稿的五种文字译本,现场反响很热烈。不过演讲一结束,莫言就被瑞典文学院的院士请去参加晚宴了,所以陈思和没有跟他交流感受。但陈思和表示,据他事先的观察,就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那样,只花了两天写讲稿的莫言一点也不紧张。在演讲之前,他还向2个小时前喜获一女的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开端”。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元勇说,演讲现场坐无虚席,演讲完毕,全场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他评价说,莫言的功力在貌似不经意的讲述中体现出来,很坦然,很智慧,全场起立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最大的肯定,他在现场也听到很多人的赞叹。
事实上,莫言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就已经得到了西方媒体和瑞典国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德意志广播电台7日说,莫言的名字表示是“无字”或“无声”,但他出现在斯德哥尔摩却受到万众瞩目。德国《柏林日报》7日评论称,莫言的记者招待会是“最困难的工作”,因为他的获奖是13亿中国人的荣誉,这是沉重的责任。同时,他也要面对西方记者的提问。他还要向诺贝尔委员会证明瑞典人选择自己是正确的。
参观瑞典中学
据陈思和介绍,当地时间昨天上午,莫言还抽空参观了瑞典的一所中学,与二十多名学习中文的学生见面,和他们一起写毛笔字、造句。莫言提笔写下了两幅毛笔字,其中一幅是与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相仿的“心如巨石 八风不动”,另一幅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兴致盎然。莫言说,与学习中文的瑞典学生见面让他感到“加倍幸福”。学生们则演唱了电影《红高粱》中的一首插曲,但跟当年电影里的粗犷风格不同,瑞典的姑娘和小伙子唱得特别温柔,听起来非常像情歌。
莫言昨天在出席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欢迎酒会时表示,正是这种文化差异,造就了人类文化生活的趣味。因此,保护多样性、创造多样性是文化工作者非常重要的责任。莫言强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各国翻译家翻译他的作品密不可分。他举例说,自己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43天,但瑞典汉学家陈安娜翻译这本书用了整整6年。“我觉得,有时翻译工作比原创还要艰苦。”据悉,今明两天莫言将出席由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办的系列活动。
演讲引起反响
莫言近万字的演讲结束后,意见还是褒贬不一。反对者的意见集中认为,莫言的演讲过多从个人出发,没有代表中国作家群在世界舞台说话,通过这场演讲不能向外推介中国文学的现状。
翻译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的太太陈文芬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她在微博上写道:“中国记者很熟悉莫言作品,瑞典可不,太多误读了。我认为他选择非常好的情境跟角度。从立即收到一重量级文人的贺电,显见这场演讲成功了!”曹元勇说:“莫言的演讲话里有话,如果人人都能体会到莫言母亲……天下、北方乡村有很多这样的母亲……的悲悯情怀,看问题也就多份宽容、多份人道。” 精典博维董事长陈黎明表示,这篇演讲是非常美的、有代表性的,能够载入史册。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