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蔬菜何以遍江南?苍山人凭啥立江南?无论是有口皆碑的苍山菜,还是勤劳质朴的苍山人,都是“苍山精神”的生动写照。 苍山味道
苍山人对于大蒜的偏爱毫不掩饰,当然也只是苍山大蒜,夸张一点讲甚至有种食蒜上瘾的感觉。他们丝毫不在意吃蒜后的浓烈气味,只在乎入口时的辛辣带来的开胃感。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透过这些符号,可以探寻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风情、一种气息,乃至一座城市的灵魂,大蒜的辣与美酒的醇或许便是苍山所特有的符号。苍山大蒜入口时的辛辣与浓烈,一如苍山人刚烈的性格,豪爽而果断;兰陵美酒入口后,通过舌尖上的味蕾反复释放味觉来品鉴回味的香醇,一如苍山人低调的处事风格,心细而稳重。
酒入豪肠,五分诗意,五分胆量,一樽美酒交天下朋友。苍山人敢爱敢恨,对友可以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对敌可以拍案而起,挥刀相搏。
历经30年的风风雨雨,20万苍山人从田间地头走出,走进江南,完成了从菜农到商人的涅槃。他们从单一的个体商贩到分工明细、组织严密的商团;从单一的贩苍山菜到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转变;从一个摊点到一条街道、一个市场、一座城市地占领江南,集中展现了吃苦耐劳,敢想敢干、重情重义、抱团发展的品格。这种品格,如今也已影响到他们身边的江南人,乃至影响全国。
一位受访的上海市民曾向记者这样评价苍山人:苍山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以前只是电影中的情节,如今已经在现实中还原。
确实,在采访中,很多上海、苏州市民对于苍山人的最大印象是“能屈能伸”——“屈”时可以睡窝棚、啃咸菜、当小贩;“伸”时可以做企业、办市场、当总裁。
在苍山,兄弟姐妹、父子、夫妻结伴下江南,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而苍山人也已从菜行天下发展到商行天下,从小农意识步入到投资专家。苍山人的精神,也随着财富的积累在不断升华,成为一股更坚强、更奋进、更自信的力量。
咱苍山人
二十万运销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与其说是苍山人的辛酸史、创业史,倒不如称之为苍山人的“英雄史”。
苏州南环桥市场的张庆颂,从15岁时就离开苍山前往上海,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
还没长大成人,去上海做什么?张庆颂瘦弱的身体背着一个蛇皮袋,从批发市场买了姜,跑到社区里卖。“不认识秤咋办?用手掰,掰一块,卖1分钱。”张庆颂说。
因为不认识秤常遭人嘲笑,还经常碰到刁难,15岁的张庆颂并没有气馁,相反,越挫越勇。
“当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何谈面子?”张庆颂感慨地说,老百姓经常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大老板又不是从娘胎里生成的。
那一年,张庆颂赚了800元。过年回家,他穿了一身牛仔裤、红衬衫,留了一头长发,很多人都回头看,分不清是男还是女。“苍山县第一条牛仔裤是我穿的。”张庆颂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小骄傲。
经商的路,并不好走。
有一次,张庆颂从上海近郊菜地收购了一车甘蔗,刚到外环路就让几个菜霸截住了。张庆颂摇下车玻璃,问了一句:“哥们儿,有事?”
对方的短刀子伸过来,“下车!”几个痞子围上来,摆弄着短刀子吓唬张庆颂。
“让个空儿,爷们下去!”张庆颂“蹭”地跳下了车,随手拎起一把砍甘蔗的菜刀,大吼一声:“哥们,你那个水果刀不是打架的玩意,来,用这个!”
几个痞子傻了眼,灰溜溜地跑掉了。
“遇到地痞、菜霸,不能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候并不是想打架,但一定要从气势上震住对方。即使打输了,在对方的心里你还是赢家,这就是苍山爷们。”张庆颂说。
“您可别曲解,俺们苍山人的法制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市场经济讲的是点子,而不是拳头。”张庆颂向记者解释道。
如今,在苏州南环桥蔬菜批发市场,张庆颂已经拥有4个一级摊位,每天运销蔬菜达120吨。
张庆颂的经历,只是诠释苍山精神的一个缩影。
苍山精神是什么?是苏桂平的吃苦耐劳?是徐振东的重情重义?是蔡向云的敢想敢干?还是徐俊秀的敢打敢拼?应该说,每一个苍山人身上都兼具这些精神。
每一个苍山人的正能量汇聚一起,抱团发光,就会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舍我其谁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