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1月25日讯(记者 庄红 通讯员 曹振坤)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今天,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隆重召开,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这对于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取得实效、取信于民,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早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享受老红军和省长级医疗待遇的原中共临沂地委副书记、地区行政公署专员王任之在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带着感情毕生实践党的群众路线,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人生乐章。
王任之于2014年1月13日逝世,享年97岁。在他住院期间,中共山东省委老干部局、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大常委会、临沂市人民政府、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滨州市领导同志等前来医院看望。在他逝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组织部原部长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姜春云,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刘明祖,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政法委原副书记王乐泉,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中共山东省委原书记、原中共山东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梁步庭,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晓兵,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务锋等同志,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等单位发来唁电或通过其他方式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高度评价他的一生。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王任之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地方主要领导职务,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王任之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好长辈,党的群众路线的红线始终联结着他革命的一生。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老红军的丰富经历:1932年12月至1933年1月,出身贫农、年仅14岁的他在老家莒南板泉高小学习,志存高远,勤奋学习,率先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参加党的组织,任中共临郯县委板泉党支部(莒南县最早建立的一个党支部)书记;1933年2月至1938年12月,先后在山东省立临沂中学、济南市立中学、山东联合中学、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1月至1942年2月,先后任晋东南抗大一分校队长,山东抗大一分校政治部民工团分队长、队长,山东抗大一分校一团五队副政治指导员;1942年3月至1950年6月,先后任莒南县大店区减租减息工作队队长、大店区区委书记、山东滨海区工商总局干部科科员、山东省工商总局干部科科员、山东渤海区杨忠县各救会主任、杨忠县委副书记(主持杨忠县委工作)、惠济县委书记;1950年7月至1973年9月,先后任惠民地区广饶县委副书记,博兴县委书记,广饶县委书记、地委委员,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二处副处长,历城县委书记,惠民地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惠民地委书记处书记,惠民地委常委、秘书长、副书记,惠民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革委会副主任,惠民地委副书记;1973年10月至1982年9月,先后任临沂地委副书记,副书记、行署专员;1982年10月至1983年10月任临沂地委副书记;1983年11月至1988年12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90年12月离休。
在任中共临郯县委板泉党支部书记期间,王任之按照中共临郯县委的指示,在苍山暴动前夕,组织支部党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板泉一带张贴宣传品,对配合苍山暴动起了积极作用。苍山暴动失败后,临郯县委遭到严重破坏,板泉支部与上级党失掉联系,但支部仍坚持党的活动,至1937年6月底,支部党员发展到33名。另外,王任之在板泉完小集资组织读书会;在临沂中学、济南市立中学组织学生罢课请愿、开展抗日募捐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任之带领一批热血青年,闯过重重封锁,于1938年8月奔赴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1月入抗大第一分校学习,投入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中。毕业后被留在抗大第一分校任区队长。1939年底,随抗大第一分校入鲁,1940年初到抗大民运工作团工作,在沂蒙山区沂南县域一带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动员人员群众参军,建立抗日民主区、乡政权,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领导群众丈量土地,搞合理负担,还曾配合地方抗日武装拔掉南薛庄伪据点。1940年冬,任抗大民工团第二队队长,率队员进驻板泉一带,在三义口村举办3期抗日救亡青训班,培养了300多名青年抗日积极分子,发展了100多名党员,在渊子崖村建立了工作点,建立了党支部,发展了10多名党员,为1941年12月20日爆发的渊子崖保卫战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1941年春奉命赴大店,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并通过办训练班发展党员300多名。1941年冬天,先后参加了大青山战斗和清剿反动会道门黄沙会战斗。1942年春,按照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奉命带领抗大民运工作团有关同志、抗大部分政治教员和山东分局调研室部分同志,在莒南县大店区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运动。1942年至1943年,在任大店区区委书记期间,动员群众踊跃参军,成立了沭东大队,下辖三个连,村村建立了党组织和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抗日团体,筑起了群众基础雄厚的“钢铁长城”, 为1945年8月13日在这里建立山东省政府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大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王任之先后任山东省惠济县、博兴县、广饶县县委书记,组织领导了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在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基点县历城县委书记期间,坚决抵制高估产、高征购,保证了全县1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1年调任惠民地委副书记离开历城时,数千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在黄河岸边为他送行,不少群众热泪盈眶;在惠民地区工作期间,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与基层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大搞生产救灾运动,滨州市的干部群众至今不忘。
王任之在担任临沂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期间,按照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精神,在全区大力推广厉家寨经验,抓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大搞长虹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跑遍了全区100多个公社和其中许多村庄,为推进临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抓了全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临沂地区成为国家林业部确定的全国杨树速生丰产林样板。王任之离休后,仍十分关注临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为临沂发展和建设献计献策、发挥余热,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他牵头成立了临沂孝文化研究会,在全市大力弘扬孝文化,扎实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培育社会正能量;组织成立了沂蒙银杏协会,积极发展银杏产业,银杏树成为临沂市的市树;他心系困难群众,每年从银杏协会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扶贫帮困、捐资助学,自2006年至2013年,连续八年捐款60多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120多名;他把个人的部分工资无私捐献给贫苦群众,从事“造福子孙后代”的银杏工程,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高尚情操。
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磨砺,迎来灿烂辉煌,培养、锻炼了无数王任之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群众观念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事业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宗旨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胜利。王任之对党忠心耿耿、坚贞不渝,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同志,关心下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一贯坚持党性原则,立场坚定、顾全大局,作风正派、爱憎分明,生活俭朴、不计名利,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表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他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秉公办事,勤奋工作,持之以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王任之晚年在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时,曾多次饱含深情地提到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的。只有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深处,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才能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王任之永远活在沂蒙人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