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医生,照片和名字却出现在某家不知名医院牛皮癣治疗中心的网站上;中医泰斗经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控诉信,说花了好几千块钱买药却没疗效,希望他能退款……近年来,名医“被出诊”现象在医疗行业愈演愈烈,让患者分不清医生到底是多点执业还是另有蹊跷,一旦发生纠纷也增加了医生和患者双方的维权难度。
中医泰斗“被出诊”面对控诉很无力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凌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尹佳、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以个人身份联合发起网络曝光“名医被出诊”活动。庄一强介绍,“虽然没有做过严格统计,但从观察来看,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皮肤性病科是‘被出诊’问题的重灾区。”
触动凌锋成为这项活动发起人的更直接原因,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次见闻。“去年全国政协开会时,中医泰斗、北京医院的李辅仁教授讲到自己‘被出诊’的经历时,90多岁的老人家一度哽咽。李辅仁教授说,三家医疗机构的宣传栏里贴着自己的巨幅照片和简历;更有甚者,还有人用他的名字注册了商标,销售以‘李辅仁’命名的药丸。他老人家还经常接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控诉信,说花了好几千块钱买药却没疗效,希望他能退款。但他对此无能为力。”
“被出诊”形式多样 害完医生害患者
庄一强总结,名医“被出诊”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一次性被出诊”,为了忽悠足够多的人来医院“治病”,这种假义诊的动作通常都比较大,被冒充的专家地位也比较高,往往都是院士、知名专家等。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一些消息闭塞的小城市里的小医院,或外包科室。
“更多的则是‘永久性被出诊’”,庄一强说。“他们先在网上搜索谁是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然后直接把专家的照片、简介贴到自己医院的网站上。再通过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让大量的病人看到专家在自己医院出诊的信息,把人骗到医院去。”
“第三种属于‘路过性被出诊’,往往是一些小医院的院长去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时,借机跟大专家合影,回来就把照片放在自己医院的网站上,写着‘我院荣幸地聘请某专家担任顾问’。”庄一强说。
凌锋认为,名医“被出诊”对医生和患者的负面影响都很大。“首先,这对患者非常不利,得病已经很不幸了,还要被这些不负责任的机构欺骗,等于是往伤口上撒盐,让患者更加‘伤痕累累’。同时,这种事情频繁发生,也会让老百姓对整个医生群体越来越不信任。结果真正治病救人的医生被连累,躺着中枪。”
据新华社
■专家观点
医生应主动检举 患者要保存证据
廖新波等专家认为,“被出诊”现象频频出现,除了患者在疾病面前盲目求医生、医疗机构受经济利益驱使之外,重要的原因是与当前违法成本较低有关。“目前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中均未对‘名医被出诊’现象作出界定,即便是以这两部法规为依据作出最高额度的处罚,也仅罚款1万,这与可观的经济利益相比,对医疗机构的惩罚力度比较有限。此外,目前行政部门的监管也未建立常态化机制,执法过程常涉及多部门的协调,执法力度仍不够。”他说。与此同时,受侵害专家主动检举、维权的并不多,大多没有采取向有关部门揭发、通过法律渠道等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而患者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只有等到因被误诊,耽误了疾病的治疗,才会想到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维权,这些都给部分医疗机构心存侥幸的机会,导致“名医被出诊”现象屡屡发生。
庄一强说:“解决名医‘被出诊’,首先要靠民营医院的行业自律,靠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管。此外还应发动每一个公民,创造一个大家举报、辨别,医生来核实、澄清的平台。”曝光方法包括微博微信微视上传疑似“名医被出诊”发布虚假出诊信息的网址,求真相;用手机拍下疑似虚假出诊信息,发布到微博微信微视上,求真相。
廖新波建议,患者一旦发现“被出诊”名医,甚至导致病情贻误,有不良后果的情况,应妥善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等部门进行揭发、申诉。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