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当时16岁的衢州某林场临时工王德忠,因母亲急病,向24岁的同事徐红明借50元钱。生活同样窘迫的徐红明,二话没说拿出50元给他。 没多久,两人分开,失去联系。渐渐地,王德忠打拼出一片天,成了老板,他想方设法寻找徐红明,想还上50元,都没成功。
今年五月,在警方帮助下,王德忠终于找到了他称为“老哥”的徐红明。
昨天,两人终于见面,促膝畅谈。王德忠塞过去一万元,表示还钱,骑三轮为生的徐红明挡了回去,只收下了50元。
33年前,他的母亲急病
贫穷的“老哥”借他50元救急
王德忠是衢州常山人,1981年时他16岁。
父亲离世得早,母亲多病,家里穷,16岁的王德忠放弃没读完的高中学业,去邻县开化新口林场做起了临时工。从山上搬运毛竹和油茶果,每天干8小时赚1.5元。
在这里,王德忠认识了比他长8岁的常山人徐红明。因家境相仿,二人很谈得来,但王德忠一直不知道徐红明的名字,只是习惯性地喊老哥。
干的是重体力活,又在长身体,当时王德忠一顿吃五个大馒头,赚的钱仅仅够吃。
工作一个月后,常山家中的母亲生病住院,无钱治疗。火烧眉毛,王德忠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向徐红明借钱。
徐红明二话不说就拿出50元给王德忠。
50元,在当时能置办一件家当。因治疗及时,王德忠的母亲得救。
母亲出院那天,王德忠跑到林场扑通给徐红明跪下:“老哥,这笔钱我无论如何都要还。”
“不急,不急,人都有为难的时候,等你有钱再给我。”多少年后,徐红明的这句话王德忠还记得很清楚。
在林场工作了大半年,王德忠去了别的地方,二人就此作别。
“我一定会还你钱。”临别时,王德忠哭得像泪人一样。
遗憾的是,少不更事的王德忠,分别时也只记得老哥叫“红明”,却不知道是哪两个字。
两人失去联系,他做生意发了财
几次想找到“老哥”还钱,都没成功
那时候也没手机,家里也没电话,分手没多久,两人就失去联系。
王德忠的事业顺风顺水,和妻子一起去广东做生意掘得第一桶金,又返回浙江做教育产业。如今,他定居杭州,在杭州、衢州市区、常山县都有产业。
徐红明家境一般,但一双儿女如今已成家立业,自己在常山也买下了房子。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徐很知足。
事实上,这些年来,王德忠一直想着要找到徐红明把钱还上。可王德忠只知道老哥名字的读音,是常山龙绕乡人——两人分开后这个乡还被撤并了,因此,尽管他一直托老家的人找,也没找着。
最近几年,王德忠夫妇好几次回老家亲自打听,依然没找到。
求助警方,老兄弟终于相见
“老哥”将一万元挡回去,只收了50元
2014年5月17日,王德忠和妻子从杭州回到常山,这次他们决定求助公安。
常山县公安局新都派出所民警,听了王德忠的讲述后很感动,立即帮他查找。
由于王德忠不确定徐红明的姓氏,提供的姓名也只是同音字,民警只能用模糊查询的办法,在数据库查找到十几个人,又根据年龄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了一名常山球川镇人。
而这个在球川镇上踩三轮的老人,正是王德忠要找的徐红明。
5月23日,分别33年的好兄弟的手握在了一起。
当天中午,王德忠夫妇请徐红明吃饭。
“当年要不是你借我那50元钱,我现在不知道咋样。老哥,今天我来还钱了。”王德忠掏出一万元递给徐红明。
“这是应该的!我只拿50,其他你拿回去。”徐红明无论如何不肯要这一万元,硬是给推了回去。
王德忠泪流满面:“老哥,我永远是你兄弟,你有困难我绝不含糊。”
“他现在骑三轮车,有时也在工地干活,但他的一儿一女都挺有出息,日子过得很圆满。这真是善有善报。”王德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