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4导演进修班,1995年因参演八一厂电影《大转折》而入行,之后随着《沂蒙》、《中国1921》、《我是真的》、《点金者》、《国门英雄》、《大清盐商》、《镖门》等影视剧的热播,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近日,郭晓峰回临沂参加慈善捐助活动,并助阵临沂首部系列网络剧《那都不是事》,还出演了公益宣传片《助残篇》。记者也有幸采访到了演员郭晓峰。郭晓峰说:“从内心来讲,我也希望能借机多回家乡看一看,因为出门在外的人对家乡的情感的确不一样。”
成功背后是执着
正如霍建启导演说的那样,一个农村孩子用毅力去考清华、北大不稀奇,考北影要付出多少努力还有心酸,要受多少白眼,可想而知……回想当初,郭晓峰从一名收入尚可的司机到一个衣食堪忧的北漂,再从一个群众演员到影视明星,在打拼的道路上一路走一路学,学习演员的基本素养,学习演戏的技巧,学习演艺圈的人情世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郭晓峰和弟弟相继到北京追逐自己的演艺梦想。
跟无数的北漂一样,他们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记忆中那是在1994年夏天,哥俩当时住在北京的地下室,有天暴雨整整下了一夜,雨水太大,积水灌进了地下室。当时房东都劝他们不要住了,如果漏电的话就太危险了。而且夏天的地下室又闷又潮湿,“当时雨水灌进地下室,没过了床铺,衣服、鞋子、床褥和被子都长了霉……”现在回想,晓峰身上的风湿、关节炎可能就是早些年落下的。即使在当时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形下,晓峰还不忘帮助别人。当时因为帮着地下室的“邻居们”一起排水,“因为这房东还为我们免去了几个月的房租……”
1995年,郭晓峰因参演八一厂电影《大转折》而入行,之后出演了《大进军》、《小秋》、《北纬38度》、《席卷大西南》、《大战宁沪杭》、《界碑》、《彭德怀》等影视剧。一次,郭晓峰无意中看到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一个人的哨所》。受到这个题材的感染,他跟几个朋友每天早出晚归地写本子、组班子,甚至还远赴黑龙省原型人物所在地采访,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四处选景勘景。谈起这些经历,郭晓峰觉得,“面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定要为之奋斗。并且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父母的爱是动力
莒南的火车站离县城很远,每次晓峰、晓东兄弟俩离家,父亲都会骑自行车送他们到火车站,一来可以省钱同时也可以相处多一些时间。进站前父亲总是同样一句话:在外注意安全!火车开动,透过车窗,远远可以看见紧贴在车站玻璃上父亲的脸越来越模糊,直到火车走远……实际上,父亲对他们很严厉,对于他们今后在演艺道路上的探索与成功,父亲更是为了他们无条件的支持。“记忆中最深刻的,小时候我爸推着小车带我俩去隔壁村里看电影……”那时哥俩一边坐一个,到了现场小推车竖起来,爸妈再各扶一个,“有时候回家的路上就睡着了……”回想家里的小喇叭、隔壁村子看放电影,都是兄弟俩演绎生涯的最初启蒙。
郭晓峰从小就经常带着小伙伴们排练节目,比如看了别人演的有意思的,就会用心记下来,或者看了文艺书刊上的,也会根据内容创作出新的节目,唱歌、小品、说唱等。郭晓峰排练的第一部小品在全县文艺汇演中还得了二等奖。“我当时是看了一本刊物叫《莒南文艺》,那里面都是一些反映我们当地民俗民风的文学作品,其中有个小品名为《卖辣椒》,我演卖辣椒的,晓冬一人演了四个角色,分别是老太太、老师、工人、农民,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在买辣椒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态度。”正如郭晓峰说的那样,有爱好就去发挥,只要你喜欢就会去努力,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
“拍戏圆我各种梦”
一直有着军人情结的郭晓峰,曾塑造过各个时期的军人!而海关缉私题材电视剧《国门英雄》也算圆了郭晓峰的“警察梦”;《大清盐商》讲述的是扬州盐商的一段传奇历史,郭晓峰饰演的何思圣,是阿克占师爷,赢得了观众好评。2015年初,曾在深圳、贵州、东南、陕西多地卫视热播的电视剧《镖门》,郭晓峰在剧中出演了因承诺而付出终生的情怀侠士张端和,并被观众们敬为“真男人”,而他对于此次突破,郭晓峰直言这圆了自己儿时的武侠梦。“和叔是剧里我最尊敬的,一个男人能做到这样,真的无愧为‘侠’这个字。”而郭晓峰自己也没有掩饰这个角色对自己的吸引力,“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武侠梦,我也不例外,这部戏圆了我儿时的梦想。”
在采访中,郭晓峰坦言小时侯深受《少林寺》、《霍元甲》、《陈真》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小时候在家里干农活的时候,浇菜园的活都是我包了,拎水的时候一般都不用扁担……”或许臂力就是当时练就的,“当时我还收了一堆‘徒弟’,这是小时候男孩之间最爱的游戏。”而在众多角色中,郭晓峰都尝试通过角色带给观众正能量与好的价值观。
郭晓峰表示,《英雄吉鸿昌》即将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播出;电视剧《伪装者》九月一号在湖南卫视播出,敬请期待。
记者 刘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