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大学频道>求职指南

300万大学生就业难 专家建议应届生关注求职“蓝海”

2013年08月27日 14:38 作者: 来源:人民网
“300万以上的大学生难以实现初次就业。”近日,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的媒体见面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表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300万这一数字已经让2013年的应届毕业生们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怪圈中,而如何实现再就业“突围”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300万以上的大学生难以实现初次就业。”近日,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的媒体见面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表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300万这一数字已经让2013年的应届毕业生们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怪圈中,而如何实现再就业“突围”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面对如此“令人窘迫”的就业现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开发处处长方伟指出,看似“最难的就业季”,实际就业状况和往年相比,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不少转型升级的行业俨然成为一片就业的蓝海。而除了“行业蓝海”,方处长也建议应届生多关注“地域蓝海”和“企业蓝海”。

      对求职“蓝海”这一说法,前程无忧就业指导专家吴女士表示赞同。她指出,一些中西部城市,如西安、武汉、成都、昆明等,其城市建设、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等都比较完善,而且从地域上来看,中西部人才缺口较大。“很多外资企业和大型公司也在这些城市设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对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大学生到这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当然,要应聘这些企业,毕业生最好具有比较高的商务英语能力,例如托业850分、新托福85分等。”

      吴女士解释说,外资企业和大型公司对商务英语人才求贤若渴,每年秋季校招和春季校招期间,宝洁、IBM、玛氏、联想、华为、中国银行、南方航空等名企都会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表示,具有高分托业成绩者优先,或托业高分者可免去校招英语笔试。这也是很多准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报考托业考试的主因之一。

      “企业蓝海”对于人才的吸纳则得到了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有的证实。张主任告诉记者:“从今年的就业签约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求职道路上更加务实,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成为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与毕业生的务实相对应,蓬勃前进的民营企业也对人才求贤若渴。近期华为宣布上调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起薪水平,其中一线城市的本科生起薪9000元,硕士生起薪1万元。这一新闻在广大高校中激起了千层浪,不少计算机、IT专业和通信专业的同学们纷纷将简历转投这类民企,而不再紧盯着国企和外企不放。

      这类发展较好的本土民营企业普遍都已走出国门,将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市场,所以他们对既懂专业又精通商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比较青睐。“别看薪金高,但想进去还真不容易。”一位知名猎头坦言,“没有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还真别想。”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华为在全国大部分业务体系陆续采用TOEIC托业考试作为对员工英语交流能力的考核标准。”

      此外,今年的人才市场上,一些基础行业和高新行业正在成为吸纳人才的新的增长点,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正在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智力密集型产业等,“行业蓝海”已初步显露。“这些朝阳产业对人才的渴求度高,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例如节能环保将会是未来的大热门,大学生们不妨一试。”方处长告诉记者。

      对此,就业指导专家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勤学苦练,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能力,积极备战“红海”竞争的同时,做好华丽转身“蓝海”的准备,切忌抱有幻想、眼高手低,合理规划在校时间,才能打好就业求职这场“持久战”。(lwf)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连繁繁)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