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8月18日讯(记者 周成刚 唐丽丽)16日下午,家住台儿庄的马先生拿着临沂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他买的回家车票感慨万千,流浪五天了,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
今年33岁的马先生是枣庄市台儿庄人,一周前,他经别人介绍到莒南县的一家屠宰厂打工,然而打工没几天,外出吃饭时身上仅有的500多元生活费被偷。马先生告诉记者,离家时他就带了500多元钱,钱被偷后吃饭和住宿都成了问题,没办法只能辞职回家,但此时身无分文的他连回家的车票也买不了。
“我从莒南一路来到了兰山区,14日晚上派出所的民警把我送到了市救助站。”让马先生感动的是,在市救助站期间,不仅得到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还在询问了他的家庭住址后,很快帮他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办完离站手续已是下午2:00多了,室外依旧高温不减,为了尽快帮马先生回家,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到临沂汽车总站帮他买好了回台儿庄的车票。接过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的车票,马先生激动得不停地说“谢谢你们……”
帮助马先生回家只是救助站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帮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顺利回家,东北三省、新疆等地都留下了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受助人员回家的身影。
据介绍,今年1至6月份,市救助站共救助各类人员1478人,其中病人156人,儿童29人。
记者走进临沂市救助站 零距离体验救助生活
一提起“救助站”三个字,想必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涌现出一幕幕“疯癫”、“混乱”的场景。恰恰因为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久而久之,救助站也成为了一个城市中的神秘地带,不被市民所熟知。那么救助站里究竟都是救助的哪些人?里面的工作人员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带着这些疑问,16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沂市北城新区的临沂市救助站,帮市民揭开救助站的神秘面纱。
受助者和救助者成了好朋友 “温馨”是救助站的主色调
1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救助站,三楼女成人生活区,一阵阵欢笑声从文娱室传出,原来是几名受助者在与工作人员聊天,虽然听不懂被救助人员在说什么,但从她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内心的快乐。
当天值班的是袁铭英,在带领受助人员看电视期间,其中一位走到她跟前给她编起了辫子,俩人还时不时高兴地交流着。今年23岁的袁铭英是负责女性生活区的工作人员,在救助站工作已经一年多了,这期间她也和8名受助者成为了好朋友。
“这些人虽然在身体或精神方面有些问题,但只要用心对待她们,在相处过程中也有很多欢乐。”袁铭英说。
“每天我们都会带领被救助人员洗澡,洗衣服,平时逛街看到小首饰也买来送给她们。时间长了,她们知道是真心照顾她们,暴躁和反抗情绪都没有了。”
救助站工作人员有耐心、贴心的服务,让受助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救助站里功能齐全的设施让他们有了“家”感觉。
记者了解到,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每人提供一套床上用品、一套洗漱用品、一套干净衣物和一套餐具。宿舍、餐厅卫生整洁,并配有电视、棋牌、图书、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
救助工作让她变得爱笑了 “所有的受助者都愿意和我交流了”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袁铭英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笑容是与人交流最好的桥梁,也是我与受助者建立沟通的方式。”袁铭英说,之前她并不是特别爱笑,而让她发生改变的,还要追溯到一段曾经的救助经历。
“初来救助站工作时,我还是有一丝胆怯和苦恼,因救助站的受助者大都是一些性格或精神异常的人,这些人通常戒备心理强,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袁铭英告诉记者,后来是一位聋哑人的举动点醒了自己,虽听不见也说不出,但该聋哑人每次都用灿烂的笑容示人。探得诀窍,袁铭英在工作中笑容多了起来,所有的受助者也都愿与她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