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临沂9月20日讯(记者 英子)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12年底,临沂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73%;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万,占老年人人口总数的18.42%,老龄化在全省属平均水平,“银发潮”在未来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临沂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临沂市民的养老方式基本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两种,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的方式也逐渐为市民接受、选择。
多数人仍选择家庭养老
“养儿防老”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如今,家庭养老仍是多数老人、年轻人的首选方式。
18日上午,记者来到北园小区,遇到刚买菜回来的郑女士。今年67岁的郑女士与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孙子上五年级。郑女士与老伴已经退休多年,除了晚上到附近家属院学学跳舞,白天的生活基本就是买菜、做饭、照顾儿子一家的饮食起居。
每天的忙碌,郑女士并不觉得辛苦。“年纪大了,也给孩子们帮不上什么忙,能让他们安心工作、学习我就很满足啦。一家人一起生活热闹,我心情也好。”郑女士说。
对于郑女士的儿子高先生而言,老人住在家里,既能照顾自己一家,也方便自己照顾父母。“父母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身体若是有不舒服的地方,也方便我们随时照顾他们。住在一起对父母、子女都很方便。”高先生说。
除了与父母一起住,有些居民选择与父母分开住,定期去看望父母。不过,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与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家庭养老更符合市民的观念和习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子女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只能简单地照顾日常起居,难以观察发现老人身心出现的新问题,有可能将小毛病耽误成大病。
社会养老渐成气候
如今,随着市民观念的改变以及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渐为市民接受并渐成气候。社会养老机构主要有福利院、老年公寓等。
18日中午,记者来到临沂市老年公寓,此时,很多老人正在吃饭。在老年公寓里,住着60多名老年人,年龄从60多岁到80多岁不等。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着每一名老人每天的饮食、睡眠、排便等情况。
“孩子都挺忙的,在这里不孬啊,17日还刚过了节。”在老年二科,于先生告诉记者。与于先生情况类似,住在老年公寓的老人,多数子女工作过于繁忙,无法每日照料老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老年公寓,每天都会有常规的娱乐项目,每个月,都会为该月份出生的老人过生日。
据了解,目前,全市有敬老院近200家,老年公寓也有十几家。社会养老机构能为老人提供周到、全面、专业的护理,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
老人更渴望“精神赡养”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布消息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养老问题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但无论养老过程多复杂,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最渴望的是子女的“精神赡养”。很多老人家不愿意到机构养老,正是因为在那里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条文已有两月,在采访中,市民以及部分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认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应该引起子女的关注。“现在生活好了,吃穿不是问题,人老了本身就容易生出‘无用’感,子女更应该多从精神上关心、关爱父母,让他们不仅吃好、穿好,更要心情好。”市民刘先生说。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了更细化的养老模式,比如养生养老、康复养老等。这样的养老模式不仅为老人提供照料和护理,更关注的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命的延长。区域和分类的细化,或许也是今后养老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