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新闻

门庭冷落到全国首创 临沂中医药的突围之路

2013年11月06日 08:57 作者:周广聪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一度门庭冷落的中医科和逐渐萎缩的基层中医,反映出中医在前些年发展的尴尬局面。但过去几年里,医改大背景下的临沂中医药实现了突围,尤其在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方面,实现了全国首创。

     编者按

      一度门庭冷落的中医科和逐渐萎缩的基层中医,反映出中医在前些年发展的尴尬局面。但过去几年里,医改大背景下的临沂中医药实现了突围,尤其在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方面,实现了全国首创。

      从门庭冷落、不被患者认可,到中医各项成就翻番,临沂中医药如何摸索出一条在全省、全国极具推广价值的“临沂经验”。11月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临沂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啥都缺,中医一度门庭冷落”

      至今,不少中医工作者还清晰记得前些年临沂中医领域的冷清局面。“当时的中医工作比较清闲,不少医院的中医科病人少,甚至出现中医世家的后人转行的现象。”

      在当时,临沂中医工作面临的是这样的局面:大医院中医科患者寥寥无几、一些县级中医院经营惨淡、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基础差、中医药人才缺乏、患者不能很好地接受中医药服务……

      “比如基层中医药,到乡镇卫生院调查时,问及原因,有的说缺人、缺设备,也有的说医生不愿用中药。”11月1日,临沂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人员这样回忆。

      随后几年,包括中医在内的整个卫生系统更加忙碌起来,但缺少政策支持的中医并没有太大起色。“想把中医干好,但缺乏多方的支持。”最开始时,各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到省里开会,到了一起就开始“发牢骚”,但到了后来,科长们的话题变成了“怎样才能干好”。

      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年10月,临沂市率先在全省召开“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确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成功能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由“中医药大市向强市转变”。

      尽管中医发展的大环境变好,工作却没有真正动起来。“省里开会时说,各地市要创新开展工作,但怎样去创新,却没找出好办法。”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人员回忆道,当时中医的各项扶持政策比较模糊,并没有多少具体措施。

      “没有人才,怎么宣传中医也白搭”

      在这种情况下,临沂市卫生局党委班子意识到,再继续空喊口号,抑或继续困惑于“如何发展”,显然对中医的发展并无用处。

      “无论哪一块工作,关键是培训人才。”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人员说,怎么培养人才、人才怎么用、如何提高中医人才的积极性,成为当时临沂发展中医最现实的问题之一。

      更有不少中医工作者直言,“中医的发展首先在于临床疗效,如果没有能人来干,找医生看一次病,效果不好,怎么宣传中医也白搭。”

      “怎么把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把中医的诊疗水平提上去,是当时的迫切任务。”国家、省里实施的各种培训项目,市卫生局一旦接到通知,就赶紧动员各医疗机构积极参加,到北京、上海大医院进修。

      此外,结合省里开展的名中医评选工作,临沂市也开展名中医评选,推出了一批知名专家,同时还开展了国家、省、市级“名老中医带学徒”的中医师承工作,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同时,还创新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名师传带方式,形成了中医临床骨干培养“多带一”、临床经验传授“一带多”的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新途径。

      以短期“临症经验学习班”为例,全市遴选知名老中医作为带教老师,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在岗中医临床技术人员。“基层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一名老中医每一周带教五名学员,一周为一个学习周期。”就这样,两年来,共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中医临床技术人员170余名。

      水到渠成,国医堂应运而生

      开展“中医药专家进基层”活动的初衷,是培训基层中医人才,但基层中医基础薄弱的现实,愈发让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感到必须尽快寻找出路。

      “在医改工作中,中医要杀出一条‘血路’,中医工作者要用心去摸索,找准突破口,才能走出一条临沂中医发展的新路子。”在多次会议上,临沂市卫生局局长吕富这样强调。

      就在此时,沂南县卫生局在一些乡镇卫生院设立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并挂“中医馆”或“国医堂”的牌子。去沂南检查工作的市卫生局领导感觉挺新颖,并探讨这种形式能否推广。

      2012年2月,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晓玲带队到沂南实地查看后,向市卫生局局党委汇报,认为此模式可在全市推广,“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琢磨怎么推进基层中医工作,实地看了之后觉得这个模式可行。”

      但具体怎么做,全国此前未有先例,市卫生局组织人员着手准备。一个月后,易稿十余次的方案报给省卫生厅领导看时,一条“方案挺好,关键没有资金支持”的建议,让市卫生局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如果没有资金,这项工作很可能无法顺利开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卫生局局党委领导积极向市财政局争取资金,并顺利获得支持。2012年5月底,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意见》,并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市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每年200万元,用于奖补国医堂建设。

      有了资金支持,各项准备工作也顺利开展,2012年6月,全市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现场会在沂南召开。至此,国医堂在临沂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广拉开了序幕。

      实际上,前期的人才培训工作、资金支持以及中医保护政策等,使得国医堂在临沂顺利推行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全国首创,基层医疗机构注入新活力

      从确定到在全市推进国医堂建设,用时不过3个多月的时间。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人员坦言,临沂能够推行这项工作,关键是市卫生局对中医工作的重视和市级财政的支持,以及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报销等促进中医发展的政策保障。

      据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乡镇卫生院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而加价25%的中药饮片保护政策,为一心想要发展的乡镇卫生院提供了机会。

      与此同时,新农合报销也提高了中医药的报销比例,病人住院使用针灸治疗的,最高可报销95%;使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的,在相应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20%。

      “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乡镇卫生院有了发展中医的积极性,这些政策对于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国医堂的推动力量太大了。”不少乡镇卫生院院长说出自己的心声。

      事实也证明,临沂市推进国医堂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卫生局的一组去年的统计数据,也让这种说法更有说服力:2012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收入9900万元,比上年增长50.5%;非药物疗法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5%。

      临沂的这项工作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并被誉为“临沂市卫生系统在全国独创的工作”。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今年7月,山东省卫生厅在沂南县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临沂经验”。7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蒋健更是对临沂市的中医药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临沂市国医堂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据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162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国医堂,已投入建设资金2700多万元。

      相关链接

      中医回春,各项成果翻一番

      除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临沂各级中医院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过去的几年里,医改对县中医院倾斜较大,各医院受益较多。不过,各县中医院同样都经历过举步维艰的时期。

      前些年,不少县的中医医院院长见面后,就相互抱怨该怎么“活”下来,有些医院不仅负债累累,甚至员工工资也支付不起。直到2008年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后来,据不少中医院院长回忆,“如果国家的政策、补助再晚两年,个别县中医院可能支撑不下去。”

      在过去的两年里,临沂有6个中医医院获得国家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有7个中医医院被列入国家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项目。

      随着国家对县级中医院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再加上各项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实施,中医医院不仅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医院更称缺地方、人手不够用。“缺人、缺地方,说明中医医院发展好了。”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人员说,如今多数县中医院已经扩建或正在选址。

      此外,临沂还把中医专科建设作为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各类疗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15个,市级重点专科46个,初步形成了一批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知名专科。

      据临沂市卫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中医药人员4100余人,中医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059张,门急诊人次162万,出院人次11.8万,业务收入7.15亿元。

      而回过头看2006年,当时全市中医药人员仅有2800余人,床位2110张,门急诊人次97万,出院人次5.5万,业务收入仅为2.1亿。

      “与前些年比起来,临沂的中医药各项工作成就翻了一番,业务收入更是大幅增长。”市卫生局中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周广聪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赵国秀)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