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新闻

11月8日 临沂市庆祝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

2013年11月09日 13:07 作者:孙爱娜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8日上午,庆祝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报告会举行。报告会邀请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负责人张刚作专题报告。张刚参加新闻工作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直坚持在基层采访,忠实记录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平民记者”、“胡同记者”,从而引发了“张刚现象”。

        8日上午,庆祝第十四个中国记者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报告会举行。 

      报告会邀请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负责人张刚作专题报告。张刚参加新闻工作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一直坚持在基层采访,忠实记录老百姓的酸甜苦辣,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平民记者”、“胡同记者”,从而引发了“张刚现象”。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指出,各级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真正做到政治家办报、办刊、办网。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擂鼓助威、鼓劲造势。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严守新闻宣传纪律和职业道德,切实落实“三贴近”原则,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做出新的贡献。

     

      “只有沉下去,新闻才能浮上来;只有深入基层,才有根,有家”  

      “胡同”记者张刚分享从业感悟  

       在山东新闻界,说到张刚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在社区新闻版块一干就是12年,他创新社区新闻报道模式,把新闻报道变成提供服务,他被称为“胡同记者”,他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党代表。他先后负责过“张刚在您身边”、“张刚工作室调查”、“张刚帮您办”等栏目,现在是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负责人。8日,张刚也特意赶来临沂与我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们一起共度记者节,在当天的报告会上谈起自己的从业经历以及感悟,张刚也是毫无保留,娓娓道来。 

      从初出茅庐到家喻户晓,张刚如今对新闻工作者的认识也在变化中不断加深。张刚表示,刚入职时的他凭着一腔热情,总想抱打不平,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张刚发现很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一件事情不仅仅有正反两个对立面,而是有好多更深更广的层面。记者的理想,是以责任为前提的,只有把责任放在第一,才能实现理想,否则便是空谈。 

      “只有沉下去,新闻才能浮上来;只有深入基层,才有根,有家。”这是张刚对于自己之前所从事13年的社区新闻报道最大的感悟。张刚认为,一个职业之所以能有自己的节日,说明这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份艰辛的职业,对于记者,人们喜欢称之为无冕之王,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记者代表的是天地良心,这更增加了记者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一件件真实的故事,也让当天与会的我市新闻工作者们听得聚精会神,掌声不断。(周成刚) 

      记者谈学习张刚感悟  

      “沉”下去的功夫 “跑”出来的勤奋  

      新记者如何适应新闻行业?如何开辟出适合自己的舞台?张刚老师结合自身从业13年的经历的讲述,不仅解答了这些疑问,也道出了一名记者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行业是一个在外人看来光鲜靓丽的行业,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新闻人来说,却是并非如此,不仅辛苦异常,而且也难有想象中的风光。尤其对于一名刚刚踏入新闻行业的新闻学子来讲,要做的就是学习张刚老师这份“沉”下去的功夫,学习“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勤奋,学习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与群众心贴心,如此,何愁没有新闻,何愁受众不认可,也就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新闻天空。 

      沂蒙晚报时政部记者孟祥龙 从事新闻工作5个月  

     

      张刚老师一直是我的榜样 

      张刚老师的名字对于我来讲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一直是我的一个学习榜样,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以热线新闻和社区新闻采写为主,特别能够体会到“只有沉下去,新闻才能浮上来;只有深入基层,才有根,有家。”这句话的含义。的确如此,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只有深入了,才有可能淘出非常有价值的新闻,采写社区新闻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如何“沉”下去,这些年,我所采写的一些优秀作品几乎都是“沉”下去的所见所闻。张刚老师8日的讲座对我以后的新闻采写启发很大,我以后会继续以张刚老师为工作榜样,深刻领会他的演讲真谛,学习他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 

      鲁南商报首席记者胡跃东 从事新闻工作5年 

     

      记者节感言:永不磨灭的新闻理 

      “记者节快乐!向坚持新闻理想并坚守新闻岗位的新闻工作者致敬!”8日早上,我收到一条普通节日祝贺短信。寥寥数语,勾起感慨万千。发送者是一位有十年新闻从业经历,曾誓将新闻事业作为毕生追求,却最终在现实面前迷茫困惑,黯然转身的老记者。 

      “一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月月四千工资,累成五脏俱伤虽然六欲尽废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不敢说十分辛苦。”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生动地描写了记者艰辛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数字时代,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已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社会转型期的各种诱惑、困惑,更是在挑战着记者的承受力。坚守还是逃离?相信有很多同行痛苦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11月8日,第14个记者节。作为媒体人,我禁不住停下终日奔波的脚步,反思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反思自我,认真地问自己:是否还以崇高的新闻理想为追求?是否还在脚踏实地、奋力前行?即使一切都在变,还有什么绝对不能变?答案依旧清晰:记者就是要用手中的纸和笔抑恶扬善,成为公众利益的守护者、社会发展的瞭望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胸怀梦想,披荆斩棘,遭遇再大的挫折,哪怕是面对暴力、威胁、甚至死亡,也要报以一腔的赤诚和崚嶒的骨气。 

      温州晚报记者郑雪君用“要做好事、作好文、做好人”的10个字总结12年从业体会;河北日报记者储瑞耕30年新闻从业经验是:“此生选定了新闻这一行当,那就心无旁骛,兴趣以寄,精力以寄,心血以寄,性命以寄,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当有人劝阻31岁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丁芳单身一人前往河南采访爱滋病患者时,她回答,“因为我是记者,所以我应该去”。 

      作为沂蒙老区的记者,可以与一千万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和同事有幸见证了临沂近年来蓬勃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用笔记录下了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大临沂、新临沂”所奏出的动人乐章。也曾眼含热泪采访,也曾用手中的纸和笔呐喊出新闻监督的力量,只因为我们是记者,我们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时代。也许还会有许多的不眠夜,也许还要走很长的风雨路。但既然选择了做一名记者,就要执着地“追求新闻理想,践行党性忠诚”,努力做到“有荣铁肩辣手,无愧时代人生”! 

        临沂市十佳记者李文梅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王巧)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