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山的过去呈现给临沂人一种原生态的美,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景象,而它的今天又是以何种姿态影响着临沂人的生活?16日,记者在几位老居民的陪同下,重访金雀山故地,亲眼见证它的变化、发展。
记者重访金雀山:配套完善百姓安居
昔日的金雀山东起沂河岸边,西至今沂州路西,北至陵园前街,南达陶然路附近,围绕这一区域走下来,完全看不到印象中山区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端写字楼,大型居民区和商场、市场、学校。
众所周知,金雀山路、沂州路两条路是临沂城区公认的城市中心主干道,在金雀山路上分布着开元上城、齐鲁大厦、威特·天元广场等临沂最高端的写字楼,不久的将来泰盛恒房产公司旗下的高端写字楼产品也将在这里崛起,可以说,金雀山路就是临沂老城区的CBD,商业中心一条街。而在金雀山西南坡的沂州路和平安路上,分布着临沂市人民医院南院、齐鲁市场、金雀山小学、临沂九中等生活配套区域,这里已经成为繁荣的居住区,而随着南坛片区改造工程的推进,众多实力开发企业的入驻,未来将有更多市民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
最令人惊诧的是金雀山东坡的变化,昔日因为山上土地贫瘠,多是石头和沙地,山下则是沂河的滩涂和野树林,而如今的金雀山东坡则是临沂首屈一指的寸土寸金之地,这里是临沂高端成熟居住区的发源地,临沂最早的花园式小区就出现在这里,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临沂广播电视局、临沂市气象局、临沂交通技术学校等单位部门相继搬迁至此,又让这一区域成为临沂的文化传播中心区域。而半世纪前的滩涂之地也成了景色优美的滨河大道。
老居民半世纪的回忆:昔日果农变市民
对于半个世纪以来这片土地发生的神奇变化,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南坛社区居民最有发言权,他们亲眼见证着金雀山的变化。
“在我小的时候,这山上是成片的果园,那可是名符其实的‘花果山’……”今年57岁的周孝顺曾任南坛居委副主任,他是土生土长的南坛人。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南坛庄是金雀山附近唯一的村庄,南坛村民可以说是金雀山最早的“原住民”。据周孝顺回忆,当时整个村也不过400人,由于金雀山土质不好,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家家户户以种植果树为主。
虽然当时这一区域是名符其实的城郊,但是乡亲们十分重视教育。据今年58岁的南坛居委工会主席高景成回忆,他听老一辈说,早在解放前,庄里就利用山南坡的庙宇建起了私塾,请了先生来教《三字经》,这便是南坛小学的前身,至1983年村民们砍掉桃树林,在今天的平安路南侧开辟了一片空地,盖起了新校舍,将南坛小学搬迁至此。
随着城市的发展,金雀山逐渐热闹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在此建设了第二生活区,大批城市居民、机关干部搬迁至此,后来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医疗机构在此征地,金雀山的面貌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居民们也逐渐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开始了向城市人的转变。
寸土寸金金雀山 生活掀起新篇章
上世纪末金雀山逐渐变为城市的一部分,村民们无地可种,便开动脑筋发家致富,编柳筐、开木器厂、成立面粉组、生产蓄电瓶……居民们不怕吃苦,想法设法凭着勤劳致富。在对新生活的不断探索中,居民们不仅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身身份的转变,山区变城区,村民变市民。
“上世纪中期,和偏僻的村庄比起来南坛的生活条件虽好一些,但还是很穷……”高景成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一家五口人挤在2间茅草屋内,房子低矮破旧,1.8米的人进屋都要弯着腰低着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征地还建,他家成了村里第一户住上瓦屋的居民,到上世纪80年代结婚有了孩子,才分得一块宅基地,盖起了平房,而且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在老房子住了大半辈子的不仅是高景成和周孝顺,2012年沂州路路东南坛片区拆迁以前,还有数千名南坛“原住居民”仍住在年久失修的旧瓦房内,每逢多雨夏季,屋顶漏水墙壁长毛不是什么稀罕事。
尽管金雀山发生了变化,周围高楼越来越多,但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更多人还是无奈地选择在老房子里生活。直到2012年,南坛片区改造工程启动,它是国务院新的房屋征收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市启动的第一个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根据统计,南坛居委的每户拆迁户最少可分得2套住宅,总价值均超过百万元。随着一户户居民在拆迁协议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些金雀山最早的居民将永远告别记忆中那个带着黄土气息的金雀山,搬入建在城市中心高端住宅区的新家,翻开生活崭新的篇章。
记者靖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