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河东区相公街道洪岭埠村的文化广场上,都聚集着大批休闲娱乐的村民,热闹的人群中间,人们经常见到两位普通而又特殊的人和村民们欢乐起舞。她们就是市委宣传部驻洪岭埠村的第一书记——李慧和于素平。
说她们普通,是因为她们已经融入到村里的日常生活,在乡亲们的眼里,是名副其实的“自己人”,说她们特殊,是因为她们作为第一书记改变了洪岭埠村的历史,使洪岭埠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实现了质的蜕变。
每次村民碰上第一书记,都象这样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象亲人一样。是什么让村民与第一书记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呢?
而在两年前,李慧和于素平刚到洪岭埠村的时候,村民们还对这两个看起来柔弱的“城里人”抱着排斥和怀疑。在当时,村民们的担心是有原因的。
提起两年前的洪岭埠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十年换了九任村支部书记,办公场所破旧不堪,村两委班子完全瘫痪。
面对上任以来遇到的第一大难题,两位第一书记没有畏难发愁,而是积极转变角色,入户走访,摸底调研,同村民做“好朋友”,倾听群众心声,从政治觉悟强、群众威望高致富能力大的村民中物色书记人选。通过“两推一选”,成功选举出村党支部书记,健全了“四支队伍”,规范了财务管理、“四议两公开”等规章制度,使村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洪岭埠村原办公场所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已远远满足不了村级组织办公和为民服务的需求。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们积极争取资金,协调市区组织部门,依靠相公街道党工委,发动村内外致富能人,先后筹集建设资金100余万元,开始了新办公场所的建设。
在两位第一书记的努力下,一座建筑面积900平方米,集办公、医疗卫生、便民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在原址拔地而起。同时,配套建设的一条投资30万元硬化道路建成开通。她们还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优势,积极协调市、区文化体育部门争取了文化演出器材和体育健身器材,并不定期邀请剧团进行演出和开展放映电影活动。在新建的1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上,在藏书量达4000余册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里为村民们送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洪岭埠村有耕地近3000亩,人均近1亩地,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是个传统的农业大村,每逢旱季,村民们都多方取水,但往往许多庄稼还是浇不上水。
第一书记在走访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了村民们种粮艰辛,坚定了她们改变现状的决心。她们从农田配套基础设施为入手,协调市农业开发部门、市扶贫部门,争取到了近300万的农田水利提升改造项目和30万元的旱涝保丰田项目。从农田道路林网到灌溉渠、涵洞,每个施工工地都留下了两位女第一书记的身影和足迹。项目建成后,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能满足全村以后几十年的农业发展需求,每亩地可为农民增加收入300余元。
在洪岭埠村有这样一个让村民既爱又恨的产业——饲料加工。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污染着当地的环境。
第一书记到任的时候,许多饲料加工企业都因污染正面临着关停。
为保住这一传统产业,第一书记入农户、进企业,向企业污染开刀。“跑断腿,磨破嘴”,在她们的倡导和组织下,村里的饲料加工企业联合了起来,成立了饲料加工协会,各企业共同出资近200万元建起了一座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了饲料加工企业污水排放问题。
第一书记的工作在基层,更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在李慧和于素平两位第一书记的汇报、联系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国华,常务副部长何相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刘艳芬、河东区委书记王晓军等领导多次到村内进行调研,对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部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与村里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发放了联系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部领导的安排下,市委宣传部将洪岭埠村做为“结亲连心”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基层联系村,全部机关干部与全村六百多户百姓“结亲连心”。第一书记到洪岭埠村任职两年以来,向上协调资金524万元,涉及的部门达30余个,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达上百件。
一条条亮化的水泥路,一座座“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水利设施,一个全方位、高标准的综合服务中心,一家家红红火火的企业,是李慧和于素平两位女第一书记留给村民们的真切实惠,她们也收获着百姓的贴心信任。心里装着百姓,才知冷暖;眼里看着百姓,才知民生。实干,让她们在基层百姓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