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从即日起至全国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3日),大众网临沂站将寻访临沂地区的抗战老人,听他们讲述抗战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
老党员张广科在展示珍藏了60多年的入党志愿书
珍藏了60多年的入党志愿书
大众网记者 孔红星 通讯员 李霞霞 孙宝华
“这个入党志愿书一辈子和我同甘苦、共患难,是我的命根子,它在我就在。这是我一生的宝贝,将来也是我的传家宝。”7月7日,在张广科老人的卧室里,他从床头枕边盒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这份珍藏了66年的入党志愿书:外层是鲜艳夺目的红布,里层是密封的塑料袋,层层剥开,记者见到了从炮火硝烟中走来的弥足珍贵的入党志愿书。
“小时候家里穷,只上过2年学,从小跟着父母说书卖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连卖艺这个行当也维持不下去了,只能沿街乞讨,没有共产党,我早就不知道在哪里了。”86岁的张广科老人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仍然止不住流泪。
12岁那年,张广科不幸被日本人抓到,和他一起的还有两名地下工作者,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八路军。因为他们没有良民证,他以挑水的名义三次护送他们出城,从此与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10月,在炮火中,张广科正式入伍,一边打仗,一边学习文化知识。“晚饭后我们在树林里开会,学习《党章》和毛主席、刘少奇的很多理论文章。夏天我身上起了一身疖子,不能坐着,就趴着上课。你对我有什么意见,我对你有什么意见都互相指出来,那时候,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大武器。”在部队,他受到良好的先进性的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萌生了强烈的入党愿望。
在张广科的志愿书上写着,入党的原因是要“为人民服务到底,彻底改造旧艺人的坏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有了一面镜子,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脾气急,有缺点,但之所以能入党,在于我的优点也很明显:组织观念强、政治立场坚定、学习认真努力。”张广科老人清晰地记得入党时的情景。
经过部队两年的磨练,1948年10月1日,张广科如愿以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没有档案管理员,组织便郑重地把它交给张广科本人,并嘱咐一定要一辈子保管好。
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张广科保存下了这份入党志愿书。“那时候八路军很穷,行李就有一个背包,里面一个瓷缸,一个笔记本,一条毛巾,一个手榴弹,入党志愿书贴身天天带着。手榴弹是危急时刻为自己准备的,入党时我宣誓过,共产党员宁可自己焚身,也绝不当敌人的俘虏。”张广科老人说。从那时起,这本入党志愿书就陪着他在战火中出生入死,结下了生死情谊。
解放后,张广科总是把它跟家里的房契、存折、票证一起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不轻易让人看到。直到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才让他的小女儿张莉第一次见到了这份特别的志愿书。
“家里的水没到胸口以上,沙发、茶几这些家具都漂起来了。老张一看进水慌忙去抢家里的一个小本本,把东西搁在了快到屋顶的一个窗台上,后来才知道是入党志愿书。”张广科老伴告诉记者,那场暴雨,老人的照片、图书等全淹没了,但入党志愿书始终保存完好,没遭受一次污染。
如今,66年过去了,岁月带走了这本志愿书的光鲜,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热爱与忠诚,却历久弥新。老人时时用党章教育自己的孩子:“战场上打仗,老百姓大米稀饭装白糖,麦子煎饼炒鸡蛋给送去,一分钱不要,人家图什么?战场上为老百姓负了伤,为老百姓流了血,人家老百姓拥军是甘心情愿,这就是党群关系。我始终不会忘了老百姓。”
他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退休后平日里买菜遛弯,遇到不平事他都要上前过问。在张广科看来,工作能退休,但是党员的身份不能忘,爱护群众,维护党的形象,是一名共产党员终生应尽的义务。
张广科对党的感情深深影响了家里的晚辈们。现在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党员占了一半。老人希望,用入党志愿书这个“传家宝”,能够把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忠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