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坐一张圆桌,14位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连续询问,11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应询回答。10月28日,临沂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这场首次“剑指”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题询问会虽然没有激烈的唇枪舌剑、面红耳赤局面,但11个职能部门被直奔主题、直指要害的连番发问,却让市民看到了政府治“霾”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干”,正是最管用的讲话、最权威的表态。
市环保局:
30家企业 限期治理立案查处大气 违法案件170起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张殿昌:
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最难落实的措施是什么?
赵志德: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能源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仍大量存在,仅城区外环线就有1000多家,且燃料主要以燃煤为主。二是城市发展较快,城市管理相对滞后,道路施工、建筑工地等方面数量多、管理较粗放,仅城区范围内有施工工地318个,导致城市扬尘污染较为严重。三是机动车排气污染突出,城区机动车五年来数量增长近3倍,加上西部物流城外来运输车辆众多,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今年以来,针对突出污染问题,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提出了“大气20条加严措施”。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治理,重点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了“三个一批”措施,即限期治理一批、停产治理一批、关闭搬迁一批,明确时间节点和治理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或关闭搬迁。目前已对530家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其中停产治理219家。
>>省人大代表,山东隆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程萍:
我市城区范围内集中了一批火电、钢铁、焦化、建陶、化肥等高排放企业,比如华能电厂、三德特钢、红日阿康等,请问市环保局对这些重污染企业,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赵志德:制定了《临沂市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要点》,对火电、钢铁、焦化、化肥、建陶、耐火材料、石灰、水泥、页岩砖、铸造等10个重污染行业,按照行业特点和生产工艺,分别从原料、生产、公用设施建设、环保管理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必须严格落实降尘除尘、脱硫脱硝等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严格执行“三个一批”措施,即限期治理一批、停产治理一批、关闭搬迁一批。凡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及无组织排放废气不能稳定达到山东省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施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或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一律实施停产治理,并强制断电;停产治理后无法达标排放、整治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拆除。
同时,强化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节点控制,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专门成立8个工业大气治理督导组,5个现场督查推进组,采取夜查、突查、巡查等方式,每周检查不少于3次,检查情况及时跟踪反馈;定期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重点行业专项执法活动,对各种恶意违法行为一律实行顶格处罚。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委员殷洪举:
从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看,经常发现当天空气质量良好,第二天出现污染天气。请问市环保局是否存在一些企业恶意排污或偷排偷放情况?是如何监管的?
赵志德:对恶意违法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一是建立环保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按监管职能和环节,对市级部门、县区政府和部门、乡镇实行“定责、履责、问责”,对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实行部门公开共享,强化政策约束;二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每周进行督导检查,定期组织开展大气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
今年以来,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00多起,仅市级环保部门立案查处大气违法案件170起,同比增加193%。同时强化公安环保联勤联动,联合公安部门查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52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1人。同时,拓宽信息渠道,及时迅速查处群众反映问题。建立企业“红黑榜”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曝光企业违法行为,充分利用行政、法律、舆论等约束监督手段,打击和震慑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市住建委:
24家工地全面停工整改城区集中供热达4180万m2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环资委主任委员沈孝生:
PM10是影响我市城区空气优良率的首要因素。目前,我市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建筑工地、市政工程造成扬尘污染,导致PM10浓度居高不下。请问市住建委在治理扬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六个100%”和一个摄像头要求是否真正落实到位?
张卫强:中心城区目前共有在建建筑工地318家,按照“6个100%和1个摄像头”设施建设达标255家,达标率为80%。未达标的63家建筑工地,问题较轻的39家正抓紧整改,问题严重的24家已全面停工整改。按照要求,市住建委狠抓施工现场围挡、进出道路硬化、工地物料蓬盖、场地洒水清扫保洁、出入车辆清洗,严格规范工地视频系统建设,有效抑制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
今年以来,中心城区新增施工围挡3.2万平方米,硬化施工道路4.8万平方米,覆盖裸露土地7.6万平方米。同时还推广应用预拌砂浆,已有近40家工地使用。中新城区79家混凝土搅拌站纳入治理范围。
下一步,市住建委继续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处罚力度,将扬尘治理纳入施工许可、市场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监管。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民侨外委委员高明:
我市集中供热改造方面进展相对缓慢。请问市住建委2014年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能力增加100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能否实现?
张卫强:截至目前,城区集中供热总能力达到了4180万平方米,2010年我市才仅有1000万平方米,如今是2010年的4倍。2012年新增供热能力850万平方米,增加量居全省第二位;2013年增加1250万平方米,增加量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实际落实的预计增加量为700万平方米,增加量位居全省第三名。但与1000万平方米目标相比,为何出现了300万平方米的差距?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中心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压力骤然增大的问题,由于北城新区和河东区位于上风口,市政府决定调整北城新区和河东区热源建设计划。因此,今年只有恒源热力公司改扩建项目能按计划实施,可新增供热能力400万平方米;加之金锣热电厂提前启动了1台50兆瓦热电机组建设,新增供热能力240万平方米;督促蓝天热力公司对现有热源进行挖潜改造,将发电能力转化为供热能力,新增供热能力60万平方米。通过热源建设和挖潜,中心城区今年新增集中供热能力700万平方米。
为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计划在城区外环线以内,适当建设几处天然气调峰锅炉,作为极端寒冷天气供暖的辅助热源。二是蓝天、恒源、新城等几家供热企业,投资3400多万,对供热首站、机组进行了节能改造,对老旧供热管网、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热能力。三是优化调整了供热企业的供热范围,蓝天热力将其承担的北城新区部分供热任务转交新城热力负责,调出部分供热能力保障河东区和经济开发区的供热需求。通过以上措施,中心城区新增集中供热能力虽然与1000万平方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今冬的集中供热可以达到预期效果。明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确保完成“两年新增集中供热2000万平方米”的总目标。
市发改委:
中心城区未规划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庄惠超:
当前,我市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范围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有300多家,这些企业产生排放污染物是城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请问市发改委如何从调整产业布局角度解决城区大气污染问题?是否制定了城区高污染企业搬迁计划?
吕全明:“十二五”以来,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先后制定了培育千亿级主导产业、培植县域主导产业和加快推进“10+6”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产业规划,明确了各县区的主导产业定位。
确定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区把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以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中心城区未规划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针对城区内高污染企业的行业分布特点,开展了产能过剩行业清理整顿。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产能,确定今年年底,钢铁产能控制在30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925万吨,电解铝产能控制在2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控制在740万重量箱,今后将不再新增任何产能。
下一步,将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完善中心城区产业定位和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严格新上项目产业准入,推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并对提出的是否制定城区高污染企业搬迁计划,根据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求,研究制定了中心城区高污染行业企业搬迁计划,涉及钢铁、板材、建陶、焦化、化工、纺织等行业。(记者 唐丽丽 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