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新闻

本地秸秆一烧了之 临沂生物电企外省"找米下锅"

2015年03月12日 08:49:00 作者:吴慧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受发电上料系统的限制,秸秆压块后可以很好地解决上料秸秆体积大,不宜大量上料的难题。这份通知共六条,其中第六条规定严格考核奖惩,实施秋季秸秆禁烧禁抛工作保证金制度。

      “治霾”这场战役已经打响,关闭污染企业、上排污设施,各行各业都在为战胜雾霾而努力着。作为“吃进去是草,发出来是电”的新能源生物发电行业一直在为环保默默做着贡献,而秸秆燃料却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本地秸秆收不起来。为了收到足够的原料,他们不得不跑到江苏省等外省去收。在他们看来,本地的秸秆如何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不一烧了之,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地秸秆收不起来只好跑到外省去收购

      国能临沂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位于兰山区义堂镇北部,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能发70万度电,但一天要“吃”进去约900吨原料,这些原料囊括了秸秆、树皮、花生壳等17种物品。

      为了保持燃点和燃烧值的相对稳定,这些原料需要配合使用。就是这些不被重视的原料,经过生物发电后,变成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你看,我们现在收的基本上是树皮和秸秆燃料,而秸秆80%以上要跑到江苏等地去收。”国能临沂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雷说,2011年他们曾经做过燃料获取的理论数据,临沂玉米秸理论资源量为60.8万吨,可收集系数为30%,可收集资源量为18.24万吨,可获取系数为1%;而小麦秸秆临沂的理论资源量在39.95万吨,在可收集系数、可收集资源量和可获取系数都是空白。

      为什么是空白?赵雷经过一番调查后了解到,原来在临沂市场上,麦秸的综合利用率连总产出量的5%都达不到,麦收季节,农民忙着抢收抢种,而麦秆又不能长期粉碎还田,为了方便,一把火烧掉变成了秸秆处理最省事的解决方式。一点少得可怜的麦秆幸运地得到重复利用,比如运送到养殖厂和造纸等行业,而他们能收到的本地秸秆更是少之又少。

      在国能临沂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的原料收购厂区,记者看到,一辆辆满载树皮的三轮车正在排队进行测量和称重。记者询问这些送货人员为什送的全部是树皮,而不是秸秆,其中一位送货员这样说道,本地秸秆大部分被烧掉了,剩下的一小部分也比较分散,收集起来比较麻烦,根本没人愿意接这个活。

      收秸秆是个苦差事3个人一天才赚200元

      新桥镇大官庄53岁的李传恩就是大家嘴中所说的秸秆收集人,四里八乡地去捡拾别人不要的秸秆,干了已经五六年秸秆收集工作的他不懂什么环保,把地里没人要的秸秆晾晒、收集起来送给厂子,能换回零花钱是他行动的动力。

      五六年前,一到了麦收和秋收的季节,李传恩和其他的农民一样,除了留够家里牲口吃的草料外,剩下的秸秆也基本上是一烧了之。后来,手头拮据的他慢慢发现,秸秆还能换钱,把秸秆送到周边一些厂区做燃料,可以换回一些零花钱,从这开始,李传恩开始当起了秸秆收集人。

      “玉米秸秆集中收集能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小麦秸秆时间更短,才10多天。”李传恩说。因此,他是和妻子以及70多岁的老父亲一起干,他家的三轮车一车能拉3000斤左右的秸秆,而这至少是6亩地的产量。

      李传恩给记者算了笔账:他们村3000多亩秸秆地,养殖储存去掉一半,剩下的一半中,家里不外出打工的人舍不得扔掉,舍得将秸秆随处扔的也就是着急出去务工的,所以,每天的收集量非常有限,他有时候要跑到10里地外的地方去寻找秸秆。这些秸秆就被随手仍在田间地头,甚至是沟壑里,要想把这些都收集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活,要一点点收集起来,一捆一捆打包,然后运送到车上,一天下来,除了衣服变得脏兮兮,就连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年轻人根本没人干这个活。也正是因为不是个好差事,所以很多人宁愿随手扔了,一把火烧了,也不愿意费这个事去换那么一点钱。

      即使这样,在麦收时,他们3人一天能拉上个两三趟,但随着秸秆的陆续减少,他就开始骑着摩托车到处寻找货源。整理、晾晒、装车,有时候三口人忙活一天,才能收集到一车秸秆,一斤秸秆在7分钱左右,3000斤秸秆能换回200多块钱,这还不算运送的油钱。

      但是就是这些钱,对于李传恩来说,已经有了足够的动力。“给人家打工还得卡着时间点,不自由,收集秸秆可以吃得暖暖和和再去干,没有时间限制。”这也许是李传恩坚持五六年的另外一个原因。

      禁烧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收集量

      秸秆经纪人黄从金是郯城人,现在开着一家秸秆综合利用公司,但他主要的业务却在江苏省洪泽县。不是他不想在家乡做秸秆收集,而是没有秸秆可收,根本收不起来。

      3年前麦收时节狼烟四起的记忆仍然在黄从金的脑海里抹不掉。2011年,黄从金刚开始做秸秆买卖生意,他深知秸秆可以从废变宝,到了麦收和秋收时节,他就开始铺开人员到处收集秸秆,好的时候一天能收集100--200吨,但这也仅仅是几天的时间,慢慢的秸秆收集就变得艰难,有时候一天还收不到30吨。

      秸秆收不上来,难道是全部收完了?黄从金专门围着周边转了一圈,发现并不是没有秸秆,而是大多数被当地村民一把火烧了。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块很大的土地上正狼烟四起,秸秆烧得噼里啪啦响,他赶紧拨打了110,很快110民警到达了现场,可是秸秆也烧完了。问谁点的火,不知道,想追究责任人都找不到。

      看着被烧得黑乎乎的田地,黄从金欲哭无泪。正当他四处为收不到秸秆而发愁的时候,一个朋友却给他带来好消息——江苏省有大量的秸秆可收。在朋友的带领下,黄从金来到了江苏省洪泽县,这个离郯城县只有220公里的城市。同样是麦收时节,而这里却见不到一处秸秆焚烧,农民都会自觉把秸秆归置到地头,等待有人上门来收。

      事后,黄从金了解到,原来当地有着严格的禁烧条文,省、市、县、乡镇以及村都分工明确,相关负责人还得缴纳几千至一万不等的保证金,保证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不发生焚烧秸秆的事情,一旦发生,直接扣除保证金,如果没发生焚烧的话,还有一定的奖励。

      不仅禁烧执行到位,相关的配套措施也非常全面。他们还实施秸秆补贴政策,只要农民将秸秆清理到地头,一亩地可以获取25元的补贴。这很好地带动了老百姓清理秸秆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鼓励收购商,不仅把拉秸秆的道路修好,收购商还可以拿着交货的单据,领取10%的补贴,也就是说,一车秸秆,如果卖到厂区是400元,那么收购商还可以拿到40元的补贴。更让秸秆收集商开心的是,当地秸秆车辆走高速公路是免费的,只要是秸秆车辆不超高、不超限,一律免费放行,这又大大减少了运送的费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收购商的积极性。

      记者 吴慧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