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语言启蒙阶段,到底该教孩子临沂话还是普通话,对许许多多的80后、90后妈妈来说,都是一个十分困惑的问题。19日,记者在网上看到,对于该教孩子说普通话还是临沂话,一位80后的临沂妈妈把自己的纠结发到了网上,引起网友们的热议。
这位名叫“回忆”的80后临沂妈妈在网上说:本来想教女儿从小说普通话的。可是有一天,孩子爸爸带着孩子回家开门时来了一句:“来,我们先投门!”而诸如此类的方言,是不是就会在爸爸的嘴里蹦出来,哎!我们自己的普通话就这水平,还要教孩子临沂普通话么?
“回忆”说,她在家里干脆就跟女儿说临沂话,但如果教看图识物,还是说普通话,出去玩碰到小朋友,人家爸爸妈妈说普通话她就说普通话,说临沂话的就跟着说临沂话。
但是,“回忆”接下来的遭遇又让她纠结,当她们一家去闺蜜家里吃饭时,闺蜜却说临沂话很土,强烈要求教孩子普通话。
“回忆”的一番纠结立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在网友的回复中,几乎一半的网友支持教普通话,也有的网友搞笑地表示“主力普通话,侧翼临沂话”。
其实,和“回忆”有着同样困扰的年轻父母不在少数。
网友“桃子妈妈”说,她是兰山人,老公是外地的,平时夫妻俩说普通话,孩子也跟着说普通话。可是一到爷爷奶奶家住几天,孩子就被弄糊涂了,整天“我要哈水(喝水)”。
小赵的儿子刚满1岁半,他告诉记者,小区里的年轻爸爸妈妈普遍都教孩子普通话,就连一些说了一辈子临沂话的爷爷奶奶们,也磕磕绊绊地跟孩子说着“临普”,有时候听起来真的很别扭。他并不赞同这个做法,坚持在家跟孩子说临沂话。
小赵认为,以后等孩子上了幼儿园,身边的老师都说普通话,孩子处在那个环境里一段时间,自然就会说普通话了。他同时还提出:“如果从现在开始都教小朋友都说普通话,那么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再都教自己的孩子普通话,总有一天,临沂话就会慢慢失传了。”
听听“代言人”和专家怎么说
“方言”之所以称之为“方”,主要是其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也即是地方性。而普通话不言而喻是更广大区域内人们交流最直接、最便捷、最好的媒介,可以说普通话承担着任何方言都无法承担的重担,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临沂如今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商贸物流城,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户,方言也受到了南腔北调的影响。那么,在临沂市民来源广泛且复杂的今天,还有必要保护临沂话吗?
张光锐:方言意味着历史和文化,应该被记录和保护
作为被选中的口头文化发音人之一,张光锐今年已经80岁了,他告诉记者,家里从他往上好几辈都是地道的兰山人,他目前住在兰山区书院社区,如今已是四世同堂。
张光锐当年在老临沂师范毕业后,就当了老师,一直到退休。在临沂的这几十年里,他可以说经历了临沂方言的兴衰和变化。在他的印象中,30年前大家说的临沂话才是真正地道的临沂方言。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提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工作和交流中说普通话,到现在,一些老临沂话可能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听不懂了。
“比如说‘夜来’,可能一些现在的年轻人就不知道是昨天的意思。”张光锐说,现在临沂的外地人也多,年轻人之间说的临沂话已经近似于普通话了。他孩子这一辈还好些,孙子这一辈临沂话说得更不地道了。“有时候在家里说临沂话还会‘走调’。”说起这些老人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但是在张光锐看来,保护临沂话还是很有价值的。张光锐说,他觉得方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意味着一段历史,应该被记录和保护起来。他平时跟同龄人聊天的时候每当说起一些方言,他会用笔记录下来,当作资料留着。
“我想趁着我身体还好的时候,多记录一些老临沂民俗的东西,比如方言、土语、俚语,把它们都记录和收集起来,以后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张光锐说,现在老城区的老临沂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像他这个年纪的很多老人也慢慢都不在了,他不想随着他们这一代老人的离开,使得老临沂方言也跟着慢慢消失,那会造成一种文化的缺失,不可弥补的遗憾。
邵艳梅:应该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有一种保护意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保护工程山东工程山师调查队负责人邵艳梅表示,今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全国范围内的语言资源进行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这对全国各地语言文化的保存有着重大的意义。
邵艳梅说,普通话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主体文明和哲学世界观,也方便全国人民交流。而方言和民族语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文化,承载着地方的特色文明和哲学世界观,是蕴藏着地方的智慧、技艺、信仰、风俗载体,是普通话无法替代的。
“所以,现在大家应该对自己家乡的方言有一种保护意识。”邵艳梅说,当前很多地方的方言都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发生变化,那么以方言为载体的当地文化也会渐渐随着方言的消失而无从考证。
邵艳梅说,其实普通话与方言并不冲突,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对乡土的认同。在此次方言发音人的遴选中,他们就通过对发音人的语音系统、单字读音、词汇读音、语句、话语、对话的记录过程中,实现对临沂方言的记录。
记者 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