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军有了“零工”一席之地
潘振月刚入住的零工市场,位于临西十一路与解放路交会处附近。市场占地40亩,内设高标准大棚6个,面积20000平方米,4000个床位,候工区、住宿区、餐饮区、运动区、公厕、浴室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记者来到这里时,已错过了每天5点至6点的“用工黄金时间”,但仍有不少人正在等待招工。他们或三五成群地一起聊天打牌,或是各找方便处休息小憩,或是拿着印有各种招工信息的报纸查看翻阅。
“今天早上又有2000多人被用工方招走了。”市场负责人刘元彬告诉记者,1999年,30岁出头的他也是工业大道“马路劳务市场”的一个常驻工,和工友们整日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太了解这些打零工的人的不易了。建这个零工市场,把散落在马路边上等工的农民工兄弟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找工作,也相当于给他们在这座城市安个家。”刘元彬说。在这里,零工市场将进场民工信息进行登记,按照不同工种进行划分,所有民工去向和用工方信息也被登记造册,市场还可根据用工方的需求,为他们组织对口民工,零工的雇佣变得规范有序起来。
作为千万人口大市,我市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农民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天在我市各大马路劳务市场等活的农民工就达5000余人。长期以来,我市形成了解放路与工业大道交会处,通达路与金雀山路交会处,解放路与宏达路交会处,解放路与临西九路交会处,蒙山大道路北段老胶合板市场这五处自发形成的马路劳务市场。农闲季节,这些地方最多可涌进8000余名农民工,由于人多地方小,这些地方的环境面貌、交通秩序、硬件设施确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从自发性、不规范的马路劳务市场到有组织、规范化的正规劳务市场,零工市场的试运营让漂泊于城市街头巷尾的农民工有了自己的家,也标志着在临沂人力资源市场上有了零工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