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中小学办学萎缩的大背景下,菏泽市牡丹区却做到了农村学校生源不流失,被省教育厅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城乡教育实现了相对均衡发展。
前不久,陈国栋决定为刚上三年级的儿子陈晨再择一次校。陈国栋今年 34岁,是牡丹区万福办事处农民。三年前,他为了让儿子“ 赢在起跑线上”,费尽心思进了城。但这次不同,他选择的是回农村学校——距城里10公里路的万福中心小学就读。
在农村,和陈国栋有着同样想法的青年农民不在少数,在他们的意识里,真正优质的教育在城里。于是,农村孩子选择城区校,城区孩子“挤爆”名校便成为一种惯常现象。
陈国栋告诉记者,儿子现在所在小学有标准化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规整的绿地,建得比城里学校还漂亮,更重要的是,城里的好老师也“下乡”来了。“咋不让孩子回来上哩。”
牡丹区是农业大区,百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就有 87 万。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国办中小学 227所,在校生 16.4万名,其中农村学生占总数的68.5% 。
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该区每年用于学校的建设资金不少于 3000万元,至今已坚持了 3 年,完成农村学校建设项目160 个,建筑面积10 万平方米。仅去年就新建 11座楼房、5处平房,建筑面积达 1.5万平方米。从2008年开始就全面启动了“两热一暖一改”工作,目前已累计投入1400 余万元。首批为近200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 3758台空调,为大黄集中心小学、大黄集中学、万福中心小学、吴店中心小学等5 处农村中小学实施了供暖工程,为丁堂小学等两处学校实施了地源热泵工程。
教育信息化可以缩短城乡学校的距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近三年该区用于这方面的资金达 5000余万元,仅去年就投资 2000余万元。目前,全区中小学已装备微机室282个,电子备课室 60 余座,多媒体教室 450间,装机总量达2 万台。农村中小学全部达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条件,农村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牡丹区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链式结构作保证。
2007年,菏泽城区还是二十一中和二十二中两校称雄,每到小升初时节,升学就成了学生家长社会关系和能力的较量,校长不得不关掉手机外地“避难”。在这种情况下划片招生绝对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