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区县>沂南

从穷山旮旯到最美乡村——记一位老人眼中的竹泉村

2014年03月17日 15:04 作者:王凌雪 来源:大众网
高寿会老人今年70岁, 是竹泉村老党支部书记,现任竹泉峪村支部委员,也是竹泉村景区的员工,在景区民俗展示区竹编坊从事竹编手工艺展示,月基本工资1100元,另外销售的竹编制品收入归自己所有。今天他向笔者介绍了竹泉村最近几年的变化……

      大众网临沂3月17日讯(通讯员 王凌雪)高寿会老人今年70岁, 是竹泉村老党支部书记,现任竹泉峪村支部委员,也是竹泉村景区的员工,在景区民俗展示区竹编坊从事竹编手工艺展示,月基本工资1100元,另外销售的竹编制品收入归自己所有。今天他向笔者介绍了竹泉村最近几年的变化……

      竹泉村位于沂南县城西北方向12公里,人口不足500人,是一个典型的沂蒙山村。

      穷山村找到发家致富之路

      让时光倒流到2007年。全村共有143户469口人,可耕种土地450亩,村庄占地面积93.7亩。这里的村民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人均收入仅4312元,依山坡分散居住,道路、排水杂乱,环境脏乱差,生活极为不便。村民盖房子连泥与瓦都买不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最大的愿望就是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贫穷的地方,村集体更是没有收入来源。如何摆脱守着美景过穷日子的局面,走出一条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新路子,成为当时村民和党委政府的心愿。

      村中有一泉,水边多竹,人称竹泉。泉水日出水量40立方,四季恒温,富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经鉴定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村人饮用此水多长寿、无恶疾。竹泉村背依青山,双水环绕;家家翠竹、户户泉水;村民块石为房,绕泉而居;竹林隐茅舍,清泉街上流,清泉、翠竹、古村浑然一体,自然环境与人居村落完美结合,呈现出中国北方独有的竹乡泉韵灵秀之气。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休闲度假旅游业态的兴起,铜井镇党委、政府意识到竹泉村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和财富,走旅游开发之路,才是竹泉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让利于民”实现整村搬迁

      听高寿会老人介绍,古村开发之初,搬迁是最大的难题,各级党委政府都下了大力气。2008年,景区规划伊始,村里人得到通知,说要整村搬迁到附近的新村去。那时,全村100多户人家,虽然有1/3已经搬到新村,住上了新家,可是还有大部分村民舍不得离开,仍然选择住在旧村里。全村干部、党员以“三顾茅庐”的诚意,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耐心劝说,查摆利害关系,70%的村民在第一时间响应了号召。剩下的一部分人看到绝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现代化的新房,拿到了合理的拆迁补偿,也就同意了搬迁。

      从发动村民到建设完成新居再到实现竹泉村整体搬迁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都要归功于当时搬迁中实行的人性化政策——“让利于民”。“让利于民”拿掉了搬迁最大的绊脚石。景区开发公司本着先让村民搬入新居,再全面开发建设的原则。开发商无偿为村民建设新居,并在法定部门对村民房产评估、村民认可签约的基础上,一次性买断了村民在古村的房产、附属物,对原来归村民所有的树木,也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协商议价,由投资者一次性买断留在景区。并且,为促进早日搬迁,投资者对搬迁户根据施工进度确定了搬迁时间,对按照和提前搬迁的村民,在原评估价的基础上又上浮5%作为奖励。高寿会老人告诉笔者,根据当时的补偿政策,有的人家不仅搬进了新村的新楼房,还拿到了好几万块钱的新旧房差价。

      村民们高高兴兴住进了新家,不仅如此,村民还围绕着古村打造的风景区做起旅游生意。

      旅游火了,村民富了

      如今的竹泉村美不胜收,以古村为休闲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构建了“龙凤呈祥”的地理空间格局,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古村骨架空间,完善了“泉上古村”的村落景观,百年老屋、传统手艺都在这里得以保留,保存了老区人民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开发了凤凰迎宾、梅竹幽境、田园闹市、泉上兰亭、东篱菊社、三分乐土六个功能分区,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日接待能力为28000 人,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竹泉村是山东省“逍遥游”示范点、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 2009“好客山东”金榜品牌景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最具民俗风情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最美中国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最美村镇。

      随着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外广大游客慕名前来。2013年景区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00多万元。

      竹泉村有一半多的劳动力围绕景区实现了非农就业。从事“农家乐”宾馆、餐馆、旅游商品经营、景区内务工等工作,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52岁的高寿贞,早年丧妻,自己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属于村里的困难户。2009年景区开业后,他又找了老伴,并在自己家里开办了竹泉村在景区外边的第一家农家乐餐馆,如今年收入超过4万元,成了村里的富裕户。今年“五一”期间,郭树清省长到竹泉村调研,专门到他家座谈。

      竹泉村的开发同样也吸引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27岁的王菲菲就是其中之一,王菲菲是竹泉村人,2010年毕业于兰州交大动漫设计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某知名网站做网页设计,过够了北漂的生活,2011年9月王菲菲毅然返回家乡,在景区办公室负责文秘工作,工资2000元,有养老保险。王菲菲说,虽然比起在深圳、北京、上海工作的同学8000多元的工资,是少了点,可家乡消费低,生活压力小,工作环境好心情好。

      2013年竹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多元,村集体年总收入也达到40多万元。

      后记:竹泉村开发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是旅游富民是一条有效途径。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功能,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发展旅游,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不少地方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在当地扶贫开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出综合拉动性强、扶助功能大、投入成本低、受益面宽等作用,成为致富一方的重要抓手。

      二是政府引导、协调是有效推动。努力做到群众满意,开发商满意。坚持不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政府受益可以减少甚至为零,最大限度让利于群众。在竹泉村群众搬迁安置过程中,我们坚持先安置后建设。在安置上坚持以房屋重置价格为标准,需要搬迁的83户房屋和部分空闲宅总估价400多万元,加上搬迁奖励资金,平均每户补偿实际达到5.5万元,而安置房的建设均价就在5.5万元,绝大多数群众几乎是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实现了居住条件的根本性改变。对老年房不论评估价格多少都不用交钱就住上老年安置房。同时县里成立以一名县领导为总指挥的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创造良好建设环境,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将项目资金往景区及周边投入,先后争取了“小流域治理”、“节水灌溉工程”、“村村通道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计划”等上级扶持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景区周边环境治理与改造。投入300多万元修建景区周边桥梁、道路和绿化工程,为景区开发提供最大便利和支持。鼓舞了开发商的干劲。近几年,县里又投资22000多万元,新修建了沂蒙生态大道、沂蒙红色旅游专线、沂蒙泉乡大道,改造提升了336省道,将竹泉村、红石寨、红嫂家乡旅游区、智圣汤泉等景区景点串点成线,大大增强了竹泉村的可进入性。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是有效载体。“既要实现自然生态有效开发,又要让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指挥部安排规划设计部门对搬迁新村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并实行民主监督,确保安置房建设质量。在实现从简陋石墙茅屋旧房向四间正房两间偏房新房改变的同时,还对竹泉新村的生活用电、自来水、硬化、绿化、亮化、卫生、污水管网等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将竹泉新村打造为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群众非常满意。新村从2008年3月施工,半年时间,8月底83户新房就全部建成入住。为景区建设赢得宝贵时间,景区建设不到一年,2009年5月就建成试营业,5月22日,时任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视察竹泉村,对竹泉村开发模式给予高度评价,盛赞是景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典范。2011年3月竹泉村旧村改造工程荣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全省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村级工程,此后又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利部“国家水利风景区”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2013中国最美村镇”等称号。

      四是群众致富是根本目的。从竹泉景区开发建设开始,我们就要求开发商让当地农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景区建设,在景区管理服务人员聘用上优先选择当地群众。景区常年带动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旅游商品制作、销售点30多家,400多村民中有40多人返聘在景区工作,有80多人从事季节工,有50多名民间艺人在景区从事黑陶、柳编、刺绣等旅游商品生产经营,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竹泉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4312元提高到2013年的人均14000多元。去年五一节期间,郭树清省长到竹泉村调研乡村旅游,走访了3户搬迁农民,详细了解竹泉村民围绕景区服务就业增收致富,对沂南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升值,农村就地致富,农民变居民,就地城镇化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王目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